UFO講堂-林子晴老師談「青銀共學客家情」



因為疫情關係,社科院 UFO 計畫的跨域「 UFO 講堂」改由專題報導方式進行,由原來規劃發表的老師,改以書面方式進行分享,師生避免群聚,但也讓跨域交流可以延續。UFO 計畫在上學期推出一項實驗教學計劃,目的是引進在地長者進入課堂共學,透過創造青銀互動的方式,期能達到激發學習意願、豐富教學內容、以及促進世代共融的目標。參加這項實驗課程的老師包括有通識教育中心的林子晴老師、歷史系辛法春老師、以及社工系劉素芬老師。

本次專題即由通識教育中心林子晴老師分享「青銀共學客家情」:
山歌喔不啊唱 心不喔開呦
大路喔不啊行 生溜呦苔呦 —- 客家山歌古詞

在全球化的現代社會中,如何傳承文化是維繫自我及民族認同的重要議題。每當我教授「客家音樂戲劇賞析」課程,舉自身田野觀察的案例時,就曾想過有沒有可能讓同學們從史料知識的學習外,有機會體驗訪談客家鄉親口述客家文化?

108 學年第二學期社科院通過教育部「人社科學前瞻人才培育計畫」,感謝當時曾敏傑院長的邀請,開啟了這一個難得的青銀共學機緣。「客家音樂戲劇賞析」課程共有 53 位來自各系的同學選修,12 位志願的客家鄉親參與擔任「銀髮助教」。以下將從課程的活動安排、客家銀髮助教(長者)、學生參與情形、學習成果發表、及計畫執行心得四個部分簡述之。

【青銀共學的課程講座規劃】

「客家音樂戲劇賞析」課程活動分為兩個部分:5 場音樂講座及 3 次課堂青銀交流。音樂講座包含邀請臺灣客家山歌團團長姜雲玉老師、前中廣國樂團樂手李達光老師、客家鑼鼓樂手林錦棠老師,以及金曲獎客家流行音樂歌手黃瑋傑,分享客家山歌的音韻之美、客家伴奏樂器(客家八音)的特色、體驗樂器操作,及邀請當代客家流行音樂家黃瑋傑到場分享他的創作歷程。

【Zuvio學生回饋作業】

前述課堂講座及青銀交流,我都以 Zuvio 軟體請學生紀錄學習心得,並於 Line 聊天室中與長者們分享。由於銀髮助教們在年輕及工作階段大多離開家鄉到城市打拼,對於客家山歌往往只有模糊的童年印象;許多長者們都是在退休後才加入社區的民謠班學習山歌,對於能有機會重溫家鄉的歌謠,大多非常興奮與期待,甚至在學習上較學生們更為主動積極。

客家村散落臺灣北、中、南山村與鄉間,在沒有網路的年代,從不同大陸原鄉移民來的客家人生活的差異,也反映在山歌演唱方式與曲目的偏愛上。藉由課堂上與客家山歌的專家請益後,長者們聽到客家不同聲腔 的演唱方式,原本對於山歌音韻演唱的堅持也漸趨包容。而學生們因為長者們積極的學習態度與提問,增強了深入認識客家文化的學習動機。

而學生在與長者一同學習的過程中,也反應出對於長者學習力的欽佩:「…發現他們(長者們)對於客家音樂都充滿了熱情,總是大聲的唱歌,也會在課堂上發言、提出意見,更讓我覺得這堂課很好玩」、「…一進教室,前幾排都被坐滿,然後看這些客家長輩們上課都超認真,老師問什麼有時我們都還不懂時,他們就先回答出來,好像他們比我們更像這堂課的學生,完全有社區和大學完全融合的氛圍,而不是說說的口號」、「很謝謝今天的講者以及參與的長輩們,讓我感受到他們對客家音樂的熱愛!」、「未來有長者們來到我們小組教導我們的發音,想到就令人期待」、「期待之後分組和長者一起唱歌,勢必會使我進步更多」。

在三次課堂中長者與學生的面對面互動,真正測試了青銀共學的可能性。在課堂討論前,我先從問卷及先行討論中了解長者參與計畫的動機、期待、與其對於客家山歌傳統的了解。從前兩者可發現長者大多對於客家文化的傳承非常熱情,但對於傳統山歌雖有一些接觸,但並不那麼熟稔。因此,我先請客家長者分享一首他覺得最有客家味的歌曲(傳統或流行皆可),然後找出長者記憶中的客家村落或與歌詞相關的5張圖像。藉由長者與同學們普遍都使用的 Line 軟體,協助長者們將歌曲相關資料鍵入群組,以方便同學課後認識長者的家鄉並學習歌曲。

【課程交流前的行前會議】

青銀課堂互動部分,我分別列出長者與學生的工作項目:第一週主題在於客家長者的自我與客村介紹、歌曲教唱,然後請學生於課程結束前 30 分鐘為全班介紹長者; 第二週主題在於客家流行音樂介紹,請學生選一張喜歡的流行音樂專輯推薦給長者並說明原因,最後請長者於課程結束前 30 分鐘向全班說明專輯特色及共推最希望學習的歌曲; 第三週為彩排週,讓長者與同學共同排練,為 12/16 創意山歌競賽做準備。

【成果發表】

終於來到緊張的創意山歌競賽。 雖然我已教過這門課數十次,卻比同學們更緊張。創意山歌競賽計分方式分兩部分:基本分數部分(70%)包含1. 一起唸山歌歌詞,並演唱山歌;2.演唱客家流行專輯中最喜愛的歌曲。創意表現部分(30%)包含服裝、道具、樂器伴奏、舞蹈、戲劇在演出中的詮釋。為演出效果,上台時不可手拿歌詞,以免大家為了擔心出錯而低頭看稿,但可以在舞台前以用大字報提詞。另外,現場並開放 Zuvio 軟體的互評網頁,讓師生共同參與評分,顯現比賽的公平性。

比賽前個個 Line 群組都出現長者與同學們的互動,有的長者從沒上台演唱過,怕拉低了學生的成績,自願擔任拿大字報在下面為同學打氣;有的同學深怕客語唸不出來,希望長者一起上台唱歌打氣;有的長者熱心提供頭巾、拍板等道具;有的長者加緊錄製更清晰版的唸詞、或製作適合同學演唱的伴唱帶,一時之間真的感覺到 12 名銀髮助教現身課堂指導學生。成果發表時,同學們幾乎都能熟練的唸誦歌詞及演唱客家傳統及流行曲調,好幾組同學為了不辜負長者的用心,甚至把客家歌詞都背誦下來,完全不需提詞,這是我在歷年教學的過程中不曾出現的。在創意部分,有同學細心的製作茶葉葉片,並扮演採茶姑娘重現上山採茶的情境;有的將麻將桌搬上舞台,呈現客家歌曲歡樂、帶有詼諧的趣味,讓在場的長者也哈哈大笑,分享年輕人的無限創意。

當前三名出爐時,有的歡呼,有的失望,但身旁的銀髮助教都不忘為同學們打氣或給予安慰鼓勵,我相信經過競賽的洗禮,每位同學未來在各種場合,都能帶著長者傳承的客家文化,驕傲地演唱一首客家山歌!

【心得與展望】

最後一週我分別與同學及客家鄉親們進行座談,大部分的同學表示藉由與銀髮助教的近身學習,感受到「長者們都很熱情的教我們、樂於分享客家風情給我們這些青年學子聽、幫我們想了很多如何去加強客語歌曲上面的練習,實在是十分的有親切感」,「第一堂課拿了他們的照片跟我們分享他們過去的生活,讓我覺得相當有趣!」,「比賽的時候(長者)還特地從家裡帶來了道具,就是想要讓我們的表演更好」,更令學生感動的是有些長者直接表達「對待我們(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這不但讓同學印證「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說法,也讓班上客籍的同學在學習說客語、唱客家歌曲的過程中,從「對客家這個族群不太了解,也不會說客語」到「對於自己『客家人』的身份有了更真實的認同感」。

關於加入銀髮助教成員的授課過程,有同學發現長者們跟以往刻板印象的老人不太一樣,「(長者)就像我們一樣參加好多活動,也認識結交很多朋友,對於生活中的新事物也保有好奇心來學習」;同時,當老師點名同學回答問題時,「(銀髮助教)都會偷偷協助我們回答問題」,讓同學們開心地順利過關;也有同學表示「只要長者有來,大家的翹課率降低很多!」。

關於課程改進部分,學生與長者大多反映可多一些課堂討論,甚至超過課程一半時間都可以,「(長者)慢慢地教我們唱客語的歌曲,同時也和我們分享他們以前的客家生活,聽著他們獨特的經驗分享,真的是非常吸引人」,「由於一個語言不是這樣念幾次就能學起來的,我寧願多花時間透過聊天的方式去理解客家文化」,可見親身採訪的經驗較課本教授,更讓學生能沉浸在客家文化氛圍中。同時,在彌補因外地求學與家中長者失去交流的情況下,「透過上課(與長者)交流想法,(也)有助於瞭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想什麼」。

在長者方面,遇到這麼多渴望學習客家文化的年輕人,大多覺得很開心。他們普遍認為年輕人學什麼都快,教起來很有成就感,有的甚至表示比平時在家時,小孩問他的客家問題還多,因而覺得很感動。在客家群組中,我也時常接到長者分享客家文化活動、照片,甚至有長者借給我珍貴的唱片、推薦其他客家文化達人,做為教師可說也是收穫滿滿!

臺灣將慢慢走入高齡化與少子化,如何將長者的智慧轉化為文化傳承的助力,為大學課程增添實際生活經驗,有待持續嘗試與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