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迎合國際趨勢「高齡微學程」提供就業整備



國際間為了因應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已開始進行一系列大學與課程的再造,從重視老化議題到推動年齡友善大學,都是國際高等教育目前努力的方向。為回應國際潮流,並提供同學系統性的學習架構,社科院「高齡社區照顧微學程」在社工系劉素芬老師的推動下,於 108 年 06 月 12 日經校課程委員會通過,至今已有 2 名同學修完 8 學分之課程,正式取得證書,也為自己未來就業的職場競爭力加分。

這項高齡微學程整合了社科院、人文院、與商院的課程,已逐漸吸引跨系學生修課。經社科院 UFO 計畫統計顯示,在 107 學年(學程成立前)計有 5 院 13 系學生修習該課程模組,而 108 學年已擴大至 6 院 15 系學生選修,學生人數也從 161 人增加至 193 人,凸顯高齡微學程能滿足跨科系的修課需求。而開設之初就即有 2 名社工系學生取得證書,可見這些學生對於就業趨勢的敏感和積極。希望更多跨科系的學生能夠進一步選讀,讓自己為高齡化社會的到來提前進行就業準備,也可以更了解老化過程,對家人和自己帶來生活上的助益。

高齡微學程依照課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社福政策、另一類為高齡照護;同學可依興趣選擇課程修課,以增進政策面或照護面之知識,修滿8學分課程即能獲得證書。尤其課程以整合跨院課程為主,避免增加教授與學生負擔,也讓跨科系同學能更有修課彈性,也具備系統性的學習。

同學可以在基礎課程中修習「社會工作概論」和「老人福利」;在核心課程中修習「長期照顧」、「高齡社會學」或「社會組織與發展」課程。而應用課程則有「銀髮族休閒」、「應用史學:服務學習與實踐」與「老人社會工作」三門,其中「應用史學:服務學習與實踐」與「老人社會工作」,這兩堂課程更在社科院 UFO 計畫的支持之下,在上學期進行了實驗性的「青銀共學」,讓「長者進入教室」、「阿公阿媽是我同學」,嘗試提供學生傳統的學習角色之外,也有更多社會的學習角色與世代分享;而實驗所收集的量化與質化資料顯示,青銀學生都十分認同,世代觀感更趨正面,成果令人振奮。

社科院 UFO 計畫關注「老人與障礙」的教學與研究課題,未來也將持續推動將高齡微學程擴大為正式的學分學程,以便讓同學的在校學習可以因應未來的前瞻趨勢-高齡化社會的到來。計畫共同主持人曾敏傑教授也指出國際上對於高齡教育的重視,也主張高等教育應該積極因應高齡化議題,甚至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一部分。例如美國高齡學學會( The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於 2019 年,在執行長 James C. Appleby 致全體會員的信件中即指出,「越來越多的人正在經歷長壽的過程,而全世界的高齡者也正以史無前例的比率成長,為了回應高齡者的教育需求與興趣,呼籲大學在一貫的教學、研究和社區實踐中開展契機和創新的嘗試。尤其是在人口變遷當中,許多教育機構正面對傳統註冊學生的減少,高齡者在社區中就學將可帶來新的收入;從社區大學提供證書的學程到大學更高的學制,許多高等教育機構正看見提供年齡多元化學制的價值,包括滿足了高齡學習者的需求、落實了世代教育、以及維持了學校的競爭力」。

美國高齡學學會也指出,目前大學畢業生所學的內容與個人老化需求沒有關聯,也無法對於適應多元世代的勞動力有所幫助。因此傳統的大學生若能在大學中接觸不同世代的年齡層,也會在進入多元世代的勞動市場中,更有準備做建設性的跨世代互動;同時面對人口老化與勞動力跨世代化的趨勢下,大學中也應該有更多面對老化的教育和訓練,例如目前美國醫學院的學生中選修高齡有關課程的學生不到 3 %,也僅有不到 1 % 的護士被認證為高齡照護專長,另外儘管 75 % 的社工正在服務老人,但只有 4 % 完成老年照護訓練,顯示跨專業教育都應該要為高齡化做好準備。

「高齡社區照顧微學程」是現階段臺北大學回應高齡化的課程模組,不僅符合國際的高教潮流,也是未來本土化就業市場所需,學生透過基礎課程、核心課程、及應用課程的學習,將有助於從事照護或高齡產業;而瞭解長者的特性與需求,對於家人與自己面對老化都將更有準備。歡迎大家一起前瞻未來、面對老化、快樂學習,「高齡微學程」歡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