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社會實踐上的參與和途經



在教育部和本校的補助之下,社會科學學院自2017年8月開始,分別執行了教育部的USR計劃,以及本校補助的老人USR計畫,至今已將屆兩年,在計畫結束之前,也可以分別回顧學生在社會實踐上的參與和途經,尤其是學生如何在社會實踐中學習,一直是大學在地社會實踐計畫的政策重點,更是一項值得關切的議題。事實上,作為高等教育一環的大學,我們未必能解決在地所有的問題,但是學生卻可能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習、成長,進而受益,而中間的關鍵則是在學生透過何種途徑、在甚麼樣的結構規劃之下,可以進入社區、接觸民眾、實習演練、以及產生甚麼效果。

為了讓學生可以參與在地實踐行動,我們嘗試了幾個途經,也都各有不同的效果和限制;包括透過老師的課程、與學生社團合作、USR自己經營學生志工,甚至未來讓學生自主提案,也都是可能的做法。

首先是透過老師們開授的課程,讓同學在課堂上和USR計畫有所互動,最明顯的便是在執行的第一個學期,共有14位社科院老師運用課程來做不同程度的連結,但是這些課程因為老師開課的關係,大多是一年開一次,因此容易有半年的中斷。另外一種方式,則是讓老師可以跟USR計畫更長期連結,因此需要事先規劃到計畫的撰寫之中,同時也要有執行上的連結和配套,也因此課程內容和計畫可以更加相關,而系所也可以跨出社科院,連結到歷史系與通識中心的老師,兩年下來,這部分也已經有六百多位同學人次的參與。

第二個方式則是透過與學生社團合作,經由合作舉辦活動,讓社團的同學可以參與USR計畫,包括了學生會、多元服務社、社工系志工隊、隆恩埔志工隊、晨星鋼琴社、管樂團、法律服務社等;曾經合作過的活動,包括有部落募書、說故事服務、單車服務方案、玩具節、鋼琴大賽、北大管樂節、社區長者法律服務等等,也都可以看到學生社團一起參與合作,或是在課程與社團老師的帶領之下,一起進行服務和活動的辦理。這樣的合作方式也需要多花時間溝通,才能在社團角色與計畫角色中找到平衡,找到一致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標;這項合作方式以北大管樂節最是一項代表。

而第三個方式,則是由計畫辦公室直接培訓經營志工團隊,包括海報服務隊、手機微電影服務隊、說故事服務隊、音樂服務隊、以及USR志工團等。這個構想的運作方式,是先透過招募志工,接著給予培訓,之後再媒合服務去參與USR計畫,過程雖然比較繁複,同時經費成本也較高,但是在實驗中,也有經驗上的累積,也可以探索更好的做法。目前社科院USR計畫辦公室則是傾向長期經營單一志工團隊,透過團體培力的方式,希望經營一個支持、學習、以及具有服務力的志工團體,讓志工團體與計畫可以有更長期和深入的關係。

而為了解同學對於社科院USR計畫的關注程度,我們也在計畫執行前三個學期,分別普查了社科院全院同學的態度和意向,也發現隨著計劃的執行,同學們對USR的感受度和支持度也日漸增加。例如知道社科院正在執行USR計畫的比率,分別是47.8%、69.0%、73.5%;知道社科院USR計畫相關內容的比率,分別是26.5%、41.1%、48.9%;認同大學應該落實USR的比率,分別是78.8%、82.5%、84.2%;曾在校網看過社科院USR報導的比率,則是37.4%、57.2%、61.2%;以及曾參加過社科院USR有關活動的比率,則是26.1%、35.8%、48.4%。

兩年來,我們也陸續收集了同學在參與USR過程中的心得,目前也整理出近十萬言的文字,都是不同系所同學在參與USR所留下的隻字片語,也是他們在實踐過程中的真實感受和心得。希望再經過適當美編之後,可以和各界分享,北大同學在參與中所看到的視角,未來將以「鳶山下的學生敘事」印行。而與之前「鳶山下的實踐發想」不同的是,兩本書都是學生的作品和成果,只是「實踐發想」是學生在地行動方案的研擬,而「學生敘事」則是學生在地服務的心得。

在地社會實踐需要議題與方案,也更需要學生的參與。我們期待同學們可以透過課程、社團、或是USR志工團來一起參與,甚至期待未來會有同學主動提案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