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高中施雅慧校長談「鳶山峽客課程」



鄰近本校的北大高中自2014年正式招生以來,一向秉持創新與活力的精神,而為連結本校與北大高中的合作,本校呂育誠主秘也曾前去拜會,這次為連結社科院USR計畫的在地推動,更是由社工系魏希聖老師邀請施雅慧校長,於3月27日(週三)下午三時,到社科院來分享北大高中所推動一套極具特色的「三峽學」系列課程,這也正是北大高中為因應即將上路的108年課綱,經過多年探索所發展出來的特色課程,更是與USR計畫一般,都是強調三鶯樹在地特色與學習的結合。

施雅慧校長演講當天,適逢北大高中第一次期中考,但校長仍撥冗前來本院分享。演講開始,施校長即先撥放一段影片,讓大家對北大高中有初步的了解,她特別提到,一般學校的招生影片,通常在影片片頭即極力宣傳自己學校的各項得獎紀錄,但這支影片刻意捨棄這種做法,把向外宣傳的榮耀與活動相片放在影片片尾快速帶過,目的就是為了讓觀看影片的觀眾,能感受到特別的人情味。

北大高中係於102年破土,103年高一開始就學,並曾借用臺北大學的校舍上課,目前含國中部與高中部,學生人數約1200人,老師則有八十餘位。在觀眾對於北大高中現況有初步理解後,施校長接著撥放另一段由學生自製的田野調查影片,用來介紹北大高中的歷史;例如北大高中現址原為陳氏家族世代居住之地,陳氏家族是二戰後三峽地區的三大家族之一,為書香世家,祖籍為福建省泉州府,並將中國大陸時期的堂號「聚星堂」沿用來台,至今仍保有兩百多年前清朝核予墾地的租約文件。民國86~87年間,當時台北縣政府為開發北大特區,特向該族氏徵收土地,因此陳家已搬遷到北二高北側的涵洞附近,但其古厝大門的門板,現今則收藏於北大高中的圖書館中,希望每位北大高中的學子,能明白陳氏家族對於知識的追求與熱愛,並感念其為北大高中的奉獻。

在了解北大高中的歷史與現況後,也進入本次演講的重點–「三峽學」課程發展的回顧。施校長說,三峽學的前身為「三峽PAPAGO」,原先為非正式的寓教於樂活動,後續由該校歷史科教師朱肇維(現任北大高中圖書館主任)與其他志同道合的教師一同發展多元選修課程,但因初期的教師背景皆為人社學科,故請施校長協助,才逐步整合了各領域的教師。施校長強調,北大高中的學生中,有不少是三峽在地學子,因此若課程只是帶學生去「體驗」三峽的知名文化與產物,如藍染、茶葉等,其在國中小階段勢必已經有許多類似的體驗活動,故三峽學課程之目的主要聚焦在融合高中的學科知識,如結合化學課,讓學生了解藍染的化學原理,並希望透過此系列課程培養學生回饋三峽在地的能力。

北大高中的教師,都稱呼學生為「鳶山『峽』客」,而三峽學課程的核心精神,則是希望能培養「峽客們」自主學習、思辨表達、群體關懷、與國際參與的能力,並與學生共同討論,設計出13項核心能力指標。三峽學課程的課程,原先設計讓學生於高一選修,後續因課綱變動,自然學科移為一年級必修,故配合將三峽學的課程移至高二時選修,並預計於109學年度將三峽學課程列為校訂必修。三峽學的課程設計為學年制4個學分,即高二上與高二下各2學分,主題架構包含食、衣、住、行四大面向,分別對應為茶葉、藍染、老街、與在地關懷行動方案;而學生也因為參與此課程,意識到三峽地區的交通仍有待改善,故透過公民行動的倡議,希望交通局能協助規劃加停學校附近的公車站牌,雖然最後無法實現,但施校長在看到學生有如此自發性的行動之後,也主動聯繫客運業者,最後成功讓業者加開跳蛙公車路線,讓新莊、樹林地區的學生能方便到校上課。

施校長認為,透過三峽學課程的設計與評估,讓教師們也能更認識三峽的人文薈萃。三峽學課程試行過程中,仍須不斷調整原有的設計規劃,才能更符合學生的需要,在全校高中部僅有大約50名教師中,已有至少20名以上教師願意投入,固定於每週一下午進行聚會討論課程設計與修正,讓三峽學課程日漸成熟。三峽學能善用三鶯在地的人文特色,以多元化、跨領域、結合在地的方式,運用踏查、關懷、行動、專題等等方式進行,希望每一位「峽客們」都可以透過課程,體驗三鶯豐富的人文歷史,同時也回饋社區。

北大高中正式招生至今未滿五年,首屆學生即有各10名分別考上台大與政大,同時也有8名考上臺北大學,特色即是老師年輕,勇於創新,同時學生人數少,資源也相對豐沛,因此在短短的時間也成為焦點。新北市教育局106年度的教育環境改造計畫中,國高中部分全市只給出4個名額,而北大高中則成為唯一獲得經費的高中,儘管所獲得三年500萬元的經費,也被賦予艱難的任務–製作生活輔具,雖然難度很高,但透過師生共同努力,學校終究打造出不亞於高等教育層級的專業教室,並成功研發出手套輔具以及超音波感測手杖等。

回顧三峽學課程的發展,施校長認為北大高中的學生家長都很信任校方,有些學生也都特地跨區到三峽求學,因此若學校要發展系列特色課程,絕對不能敷衍或是蜻蜓點水,因此十分注重學生們的學習,也成功讓北大高中成為一所「年輕卻不菜」的特色高中。「過程中雖然是辛苦的,但看見孩子們專注的眼神與笑容,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在最後施校長更是與大家分享著她辦學的感受。

會後曾敏傑院長也贈送施校長兩冊「鳶山下的社會實踐」,同時也就社科院USR計畫後續和北大高中的合作進行討論,可預見不久的未來,將可看到北大高中和臺北大學有更多具體的在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