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USR邀請榮民伯伯聆聽國慶音樂會



一項社會實踐的行動,不管大小,從發想到實踐,往往都需要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十月八日(週一)上午10時,在本校公共事務學院119演講廳,由通識中心和社科院USR計畫合辦了「國慶日暨通識月開幕音樂會」-《聆聽畫家張金發的臺灣人文風景》,會場來自三峽白雞「台北榮民之家」的三十餘位榮民伯伯,也成為這場音樂會最重要的嘉賓。而要促成這樣國慶音樂和榮民的相遇,卻也是規畫了近半年的時間,才能真正實現。

社科院USR計畫關注在地老人的服務,在5月時即曾拜會三峽白雞「台北榮民之家」,希望將社會實踐連結到榮家內的榮民伯伯,尤其是榮家內榮民伯伯的平均年齡已高達87歲;之後從社科院衍伸出來的老人USR計畫,其中有一項老人音樂療癒子題,是由通識中心林子晴老師所執行,希望運用音樂用來服務在地的高齡長者。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也開始期待有一天,能邀請榮民伯伯到本校來聆聽音樂會,因而也促成了這場音樂會,一方面慶祝國慶日的到來,二方面也為通識月敲鑼。

在榮家主任董龍泉將軍的帶領之下,三十餘位高齡的榮民伯伯由兩部中巴接送,約於9時45分即抵達會場,由社科院曾敏傑院長與助理熱烈相迎,隨行的包括有曾竹生副主任、楊奉美社工、護理師、與替代役等多人陪同。音樂會一開始,也由曾任陸軍憲兵少尉排長的通識中心李克寰老師,代表在場師生歡迎榮民伯伯的蒞臨,也感謝榮民一生對於國家的奉獻;尤其提到當學生仍在圖書館使用著Ipad的這個年紀,這群榮民伯伯已經在沙場征戰出生入死,一席話令榮民伯伯備感溫暖,也更令人感受到這場音樂會的特殊。接著則由通識中心葉大綱主任致詞,除了歡迎榮民伯伯,也感謝社科院曾院長一起努力促成展演場地的改善。

音樂會由臺灣藝術大學助理教授張雅晴老師(張金發之女)及鋼琴家王文娟擔任演出。音樂會曲目是由張雅晴老師以整整兩年的時間策畫、錄音及首演,而表演前,也由張雅晴教授簡介音樂會背景,分享她追隨父親熱愛鄉土的繪畫腳步,採集臺灣各族群的吟唱與歌謠的故事。而所演奏的《雨夜花主題變奏曲》,這是以鄧雨賢創作之台灣民謠《雨夜花》為主題所譜寫,由黃輔棠教授所改編,據稱黃輔棠教授當年即是從大陸游至香港,才獲得自由;這樣一段往事,也與在場榮民伯伯的生命歷程相呼應,讓今天的音樂聽來特別不同。

表演中《雨夜花主題變奏曲》,一方面有我們熟悉的《雨夜花》旋律,又伴隨著創意的變奏,似曾相識,但又不完全,別有一番滋味。而《阿嬤吟詩》為二樂章的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其創作主題動機為張雅晴教授從阿嬤遺物中發現生前吟唱《楓橋夜泊》、《霜月》及《梅》三首古調錄音,隨後委託給劉聖賢老師譜寫而成;現場有小提琴和鋼琴的旋律、也有阿嬤的泉州古語吟詩,更有書法詩詞的影像,以及舊時可堪回憶的相片,影像令人懷舊,而音樂則令人陶醉。

優美的樂曲不但勾起榮民們曾在臺灣各地奮鬥的記憶,也感染年輕一輩學子對臺灣這塊土地的熱愛。音樂會最後,通識中心林子晴老師也勉勵學生在聆聽巴哈、貝多芬、莫札特等西方古典音樂之餘,也別忘了50多年前許常惠、史惟亮老師等開始的臺灣民謠採集運動與樂曲編寫,讓我們能夠聆聽到自己的古謠、唱自己的歌,也建立自己在世界文化場域中的定位,而這也是這次音樂會最重要的目的。

由於榮民伯伯生活作息十分固定,為配合榮家用餐時間,因此於11時中場時,大家在會場與張雅晴教授及鋼琴伴奏王文娟合照後,即由社科院助理引導至公院216室用餐。會後董龍泉主任也表示,這是他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欣賞小提琴的演奏,對於今天受到北大溫馨的接待表達感謝。而另一位高齡的榮民伯伯表示,他是福建詔安縣人,講的話跟閩南語差不多,今天是這一輩子第一次聽到高水準的音樂會,非常高興,以後還有沒有機會聽到都說不定,對於今天的音樂會一直肯定再加。

不僅是榮民伯伯聽到第一次高水準的音樂會,我們可能也是第一次在「校內」聽到這樣特別的音樂感受,可以肯定未來的「公院119」,將會是我們校園生活中很特別的一個場域,因為它,將讓我們有更多的音樂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