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獎導演王慧君培訓USR手機微電影服務隊



金獎導演王慧君培訓USR手機微電影服務隊

面對人手一機以及資訊爆炸的媒體時代來臨,我們如何運用手機拍攝微電影?如何讓作品具有社會影響力?甚至又如何培訓北大同學運用這些技能投入社會實踐?這一連串的問題,在6月29日(週五)下午兩點到五點,社科院八樓的院會議室聚集了約30名同學,經由曾獲「金穗獎」的王慧君導演蒞校親自指導之後,終於初步育成四支「USR手機微電影服務隊」,正要逐步小組分工演練,一步一步朝向推動同學運用手機進行社會實踐的目標。

北大社科院USR計畫除了結合課程與社團,媒合學生進行在地社會實踐之外,本學期特別著重發展USR服務隊,包括培訓中的「手機微電影服務隊」以及「說故事服務隊」,而九月開學後,也將繼續規劃「數位海報服務隊」與「老人服務隊」,期待先協助建構本校同學的服務技能,之後再媒合進行USR相關的在地實踐。而本次首先推出的「手機微電影服務隊」,則是在歷史系辛法春和顧力仁老師引薦「金穗獎」王慧君導演,並與社科院曾敏傑院長研擬討論之後,終於促成「手機微電影服務隊」的培訓與開展。

王慧君導演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學院電影系,為我國紀錄片與微電影的專業導演,曾製作超過百部作品,也曾獲得第20屆「電影金穗獎」,目前創辦好時光國際娛樂與樂學文創,鎖定微電影與電影為主軸,投入社會倡議以及人文關懷的影片製作,並且特別著重公益性的創作以及非營利組織的公益行銷。這次應社科院USR計畫邀請來培訓本校同學,王慧君導演更是親自傳授手機的拍攝秘笈,希望每位同學也都能成為關懷社會的青年導演。

培訓當天,王慧君導演首先播放「大改樂團」、「這群人媽媽的經典語錄」、「惹毛空姐的一句話」、「夏爺爺」等短片,讓大家快速瞭解要做好一部影片作品,必須掌握「目的為何、主要觀眾、清晰主題、預期效應」這四大法則,才能讓議題可以持續發揮影響力。而一支有深度的影片,正可引起朋友互相討論,產生共通話題,甚至促成社會改變,尤其是在年輕人大量使用網路與app平台等生活連結之下,短小精實的微電影更能掌握現代人的媒體需求與快速節奏。

王導演接著提出「鏡頭」與拍攝「角度」的重要,例如「鏡頭」採全景、中景、近景、與特寫各有意涵,同時拍攝「角度」採鳥瞰、上對下、水平、與下對上等,對於觀眾的感受也有不同,而正因為「鏡頭」與拍攝「角度」的組合變化,也發展出影片的創意與應用。同時手機錄影的基本原則也以橫式錄影為主,例如雙手穩定持有手機,加上手肘緊貼身體做支架就能輕鬆拍攝。過程中也看見曾敏傑院長邊聆聽、邊在教室拿著手機練習,而辛法春老師則更是頻頻與同學討論。

王慧君導演也告訴大家「鏡頭是影像最基本的語言」,在現場教學示範「毆打、追逐」的鏡頭拍攝,以及指導演員如何營造出張力和節奏,並示範鏡頭與角度搭配演員動作的配合,同時也教導如何利用不同分鏡畫面使剪接更為順暢。此外,也進一步將同學分成四組,讓學生們分組體驗導演、編劇、攝影、剪接和演員等不同角色,透過小組的討論先行編劇,並且實地分組取景拍攝,再由王導親自輪流至各組指導如何拍攝作品。在三個小時的培訓中,沒有刻板的講授,而是發揮團體討論與實地實作的精神,讓同學們享受「自作」微電影的趣味,原來人人也可以當導演,五個人就可以組織成一支製作團隊。

在課程的規劃中,王慧君導演也特別將同學的微電影創作與USR結合,希望這四支小組當天的實作鎖定USR計畫所關切的老人、身障、婦幼、與原住民作為主題,並且運用第一次上課所學,馬上創作一支公益微電影的作業。另外則是指定在暑假期間,針對社科院USR將於7月8日辦理的「魔幻音樂節」,或是在8月26日祖父母節時辦理的「爺爺奶奶音樂會」中,進行小組的暑假演練,目的就是學習將USR計畫介紹給社區民眾。未來在第二次上課時(9月28日14:00-17:00),將就各組的作品進行試映、評論、討論及修正等。

預計在9月28日完成培訓之後,我們將可預見四支「手機微電影服務隊」的雛型,而運用手機科技結合微電影拍攝,未來學生們更可自行延伸發想,或是結合社科院USR計畫的「大學城系列節慶」進行實作拍攝;如此一來,同學們的服務技能朝向數位化提升,享受自我成長的挑戰,同時又能將培訓成果用來貢獻社區及服務弱勢,製作出具有在地社會實踐意涵的微電影,這也正是這次活動探索由招募、培訓、而服務的理想目標。

就讓金獎導演教你用電影語言說出在地故事;給王慧君導演六個小時,你我都可以是微電影導演,我們都可以是一支社會實踐的隊伍。開麥拉!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