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論壇(19)-陳若儀團長談「巧樂團與音樂志工服務」



在地論壇(19)-陳若儀團長談「巧樂團與音樂志工服務」

社工系每學期都會舉辦兩次的週三論壇,由系上老師輪流邀請外賓來系上與師生分享,5月23日下午這場,就由曾敏傑老師負責規劃。也因為社科院近期正在推動在地社會實踐,因此這場的主題就結合了社工屬性的週三論壇與USR的在地論壇,邀請台北陶笛藝術發展協會的理事長,也是「巧樂團」的陳若儀團長來談「巧樂團與音樂志工服務」,既兼顧了音樂志工的社工元素,也考量了社科院USR即將與「巧樂團」的合作。當天有陳若儀團長的分享,又有三位巧樂團團員現場演奏的三首曲子,讓大家享受了演講,也享受了意外的午後音樂。

曾敏傑老師的開場指出,因為推動USR而和通識中心林子晴老師開始合作,並且連結了同是北大校友、也是巧樂團的鍵盤手鄭元凱,接著開始和巧樂團以及陳若儀團長討論,邀請巧樂團以音樂和社科USR一起合作。因此今天除了是陳若儀團長的演講之外,也是要來進行校內場地勘查,準備在7月8日下午在本校推出「魔幻音樂節—宮崎駿篇」,來延續USR的帶狀節慶活動,並且用音樂分享在地的親子家庭。

巧樂團是五位年輕人的樂團組合,自2011年2月23日開始第一場在台大兒童醫院的義演之後,每週三下午固定在台大兒童醫院大廳,以音樂和幻術表演來療癒病童與家長,至上週為止,合計已演出288場。成員包括主旋律陶笛的團長陳若儀(巧克力)、吉他手郭自強(阿強)、鍵盤手鄭元凱(茂伯)、小提琴和節奏張峻豪(子羽)、以及幻術師沈峻宇(小宇)。這個團體最早是陳若儀與郭自強兩位,而在第三場演出時,則是加入了鍵盤手鄭元凱,大家都是請假參加,而且這麼多年來,都是單純的演出,沒有商業和招生的廣告,讓音樂就是原汁原味,也讓愛心助人就是如此單純。

團長陳若儀回憶起以前的演出,總是喜歡穿上美美的高跟鞋,台大兒童醫院演出結束後,又是到台大醫院西址,接著又是到馬偕醫院;曾經連演四個小時,一邊演出,一邊則是站到腳都抽筋。她從事陶笛的教學可以追溯至2005年在社區大學的開班,當時第一次開班只有7個人,但是第二次開班就已經成長至40人,年齡從10幾歲到80幾歲都有;也在北投社區大學育成了愛笛生陶笛樂團,繼續每週一次的老人機構義演。

而她自己的音樂經歷也是十分多元,除了自己編製陶笛專業書籍之外,包括2004-2014年持續辦理北區笛友聚會(巧克力同學會);2006年成立Rubato陶笛音樂藝術樂團,進行以合奏為主的和聲吹奏;2007-2018經營的劍潭樂器行,以至目前遷至復興南路、以補習班立案的「禾果音樂」;而2015年更是成立了台北陶笛藝術發展協會。除了音樂的教學和推廣之外,她更是在社福機構擔任身障者的陶笛教學,包括在視障文教基金會以及台北啟明學校等,同時也會參加電視、廣播節目的表演,以及到看守所進行演出等等。

「如果黑暗無盡頭,何不讓音樂燃亮生命」,這句寫在視障文教基金會的標語,也一直啟發著她,而和身障者接觸,更讓她能從身障者身上得到不一樣的人生體會。例如有一次她就發現一位視障女孩,居然能把髮結和臉上化妝的如此漂亮,也詢問女孩如何做到?才發現這個過程的繁複以及細心,更重要的是女孩的回答: 「因為我看不到,所以希望看到我的人都很開心」,這個回答,令若儀至今難忘。

「完成一個小目標,就可以把自己推向一個大目標」、「每一個小時,都是實現理想的一部分」,這些都是若儀的座右銘。全身散發清純陽光以及正面能量的若儀,究竟有甚麼特質,能夠讓她以音樂服務人群,而且樂此不疲?尤其總是能夠如此正面看待挫折?追溯到源頭,就是從國小三年級參加的童子軍養成的習慣,一直到現在,她仍是每年都會去參加高中(職)的童軍全國大露營。而童軍強調的準備、日行一善、以及人生以服務為目的,這些理念是真的從小就進駐到她的心靈,也才有「巧樂團」這樣特殊的年輕樂團,持續用清純的音樂進行志工服務。

在演講最後,若儀、阿強、子羽為我們即興演出三首曲子,陶笛、吉他、以及小提琴的組合,讓社科院充滿了愉悅的氛圍。教室裡外同學越聚越多,我們更加確信,音樂的確可以療癒人心,我們還會再聽到陶笛在北大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