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論壇(18)-徐苑庭經理談「北大青銀共居實驗計畫」



在地論壇(18)-徐苑庭經理談「北大青銀共居實驗計畫」

近年來因應青年在都市租屋的需求,「玖樓共生公寓」應運而生,希望透過空間的設計改造,增加入住房客的互動交流,讓公寓變成一個既保有個人私密空間,又能創造公共功能與互動的場所。這樣的構想在台北市先行運作了一段時間,今年又正式進入三峽,由新北市政府委託「玖樓共生公寓」辦理「三峽北大青銀共居實驗計畫」。5月18日上午十時半,由社會系陳易甫老師邀請「玖樓共生公寓」徐苑庭專案經理,來校分享執行中的「北大青銀共居實驗計畫」。

具有心理諮商背景的徐經理,以她自己從台南到台北求學租屋過程為例,在台北就學的六年間,她總共搬家四次,體驗過租屋的困難,以及都會價格昂貴但是空間狹小的「青年蝸居」,這樣的空間只能談得上睡覺,但是談不上具有家或是社區的歸屬感。而數據也顯示,1985年國內的平均結婚年齡約為25歲,但是2018年已經延後到30歲左右,代表大學畢業生大約在三十歲前,仍要經歷多年的租屋困境,而需要大家找出一條改善的途徑。

「共生公寓」的構想即是在一個居住單元之中,重新改良空間設計,例如以三房兩廳的住屋為例,改造公共空間使其具有三種公共功能,包括可吃、可鬧、以及可工作的空間,同時配置適當的器具與設備,使得居住者能夠擴大交流,以增進互動和生活的分享。尤其是這樣的空間改造,如果可以媒合青年與老年共同居住,也可以同時解決「青年蝸居」以及「老年獨居」的雙重問題,並且創造青年與老年的互動。因此「青銀共居」已進入到實驗的階段,希望透過實驗產生真實的居住經驗,以便未來檢討改善,再進行修正與推廣。

「玖樓共生公寓」目前在台北已經有20幾個青銀共居的單元,參與的室友合計已超過三百人。目前接受新北市的委託,也在社會住宅的架構下,結合試辦「青銀共居」計畫,希望透過共識、共學、共創三種階段,來達到社群力的創造。其中初期的「共識」,包括訂定生活公約、認識在地等作為;而第二階段的「共學」,包括生活上的烹飪或是打麻將的相互學習等;而「共創」則是不限定居住融合的固定模式,不預設立場的期待各居住單元發展出不同的社群力。

目前推動中的「北大青銀共居」計畫,也參考了國外的模式,包括德國Geku Haus的大樓模式,居住者都是年長的藝術家,其中一層是交誼廳,並且運用巧思增加青年與老年人的互動。荷蘭也有Hamanitas的模式,營造讓長者有家的氛圍,並引進大學生進入該安養院,以服務60個小時來換取廉價的房租。

為了順利推動這項計畫,先是調查分析了國內相關NPO的經驗;接著去年八月也舉辦了三天的體驗營;接著則是正式招租,先以半年為期試辦;未來則是希望有民間團體可以接手。這樣的青銀共居模式,一方面讓青年與老年以平等的方式經營室友關係,加上彼此抽離了血緣的關聯,因此長者也對於年輕人更加尊重,而年輕人也可以在生活上習得老人的人生經驗。概念上可行,未來就是開始觀察這樣的互動模式實際上會發生甚麼樣的結果。在徐經理簡報完畢之後,大家也進行意見的討論,包括NPO與社會企業在這個計畫執行上會有何不同?還有甚麼樣態的經營模式?吸引青年進住或是不進住的因素為何等。

社科院USR計畫也關注在地老人的議題,尤其是北大特區內也居住有眾多的退休老人,加上北大眾多的青年學生,因此除了青銀共居的實驗之外,青年和老年可以有怎樣的互動與交流,也是USR計畫未來認真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