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雁老師談「如何跨越生命困頓」



USR 計畫橘子讀書會本學期的尾聲,來到「跨越生命困頓」系列的第五堂課,本次邀請到台灣諮商協會理事王如雁老師,來跟我們分享從老年為主題談如何跨越生命的困頓。相信讀書會成員對王老師並不陌生,繼上次教完我們如何「學老」,此次更將老與「困頓」做一個結合;畢竟,「老」不是只有身體與年紀數字的變化,它代表的更是各種心靈、人際關係的重大改變,每個人都會面臨老的問題,因此歡迎王老師為我談談如何面對「老」、「老」所帶來的困擾,以及最後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首先,王老師提到我們對老年的自我覺察,自己在面臨老年的身心狀態,有兩個值得我們注意的,一是能否誠實的面對自己,二是能否很真實的面對現在的處境。接著是覺察的內容,分成提醒和反省,提醒是從別人經驗中的覺察,看看別人的想法是否和自己不一樣,或是我從來沒有思考過的-同樣的情況若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又會怎麼做;反省是對過去發生在自己生命經驗上的一種檢視,很多時候在發生之後,我們可以去想想,下次若發生類似情形,我們是否能試試別的或新的方法。像是老師分享了照顧自己母親的經驗,在幫母親洗澡時閃到腰,無能為力之下,也學習到如何將這個經驗應用在未來的照顧上。

第三是覺察老年的健康狀況,隨著年紀增長力不如從前,我們要懂得如何自處,在適當的狀況下量力而為,適時的調整自己。像是當自己無法做到過往的爬山而只能走路時,我們能不能面對這樣的挫折,並且過得自在,若是硬撐,可能超過自己的能力,健康狀況是會出問題。老師又將健康狀況分為可以自理生活、以及不可自理生活兩部分,其實老年可以自理生活的時間是很長的,慢慢漸進過渡到不能自理生活,需要別人幫助,可以用是否能自己吃飯、洗澡、行動三者為指標。老並不是病,真正完全失能的老人佔不到老年人口的百分之十,並不是因為老,而多是疾病或是失智造成的。以生活吃飯為例子,其實有些老人不是不能自己吃飯,只是吃得很慢而已,因此很多事老年人是可以自己來的,但在生活腳步快速的社會當中,我們漸漸失去讓老人能夠自主的機能;但最終我們必須理解到,適當的照顧才是改變的根本。

第四,覺察老年的居住環境,是獨居、共居或是三代同堂。儘管後者的機會越來越少,再來是居住環境是否有電梯,是否會因行動不便而讓自己受困在家,居住環境須考量現實狀況以及未來。居住狀態的變更會影響老年的健康,也是心態的調整;年紀越大,調整心理的狀態會越困難,即使是居住狀態非常佳。因此在年輕時,能否調整居住環境,就要先問清楚自己-是不能改變、還是不想改變。如果真的不得已,複製原本的內部環境,亦可以讓自己適應得較佳。

最後是覺察關係的改變,一是調整和子女的關係,孩子的家不是我的家,但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聽起來不公平,但我們不該讓孩子與我們關係成為一種枷鎖,同時把自己照顧好,也是不讓自己變成孩子們感情勒索與牽掛的最佳解套。二是夫妻之間的婚姻關係,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這也是大家所嚮往的;老年夫妻相處的時間變長,互動易摩擦,夫妻關係改變,這也是我們需要重新面對的婚姻課題。三是老來照顧的關係,傳統上由女性照顧先生是理所當然,但隨著平均壽命增長,可能彼此只是伴,互相照顧變得困難。再者老師提到「孝」是一個原則,「順」是一個方法,照顧者不再是侷限於夫妻或是孩子,照顧可能延伸至專業照護員等等。

總結以上幾點說明,老師再把覺察老年的步驟,整理成如下幾個重點: 一、面對老年的察覺 二、分辨老年的多樣化變化與狀態 三、對老年的重新理解 四、調整自我 五、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六、付諸行動實踐

只要將以上觀點重新檢視自己,讓我們理解健康老年將是社會的常態,也唯有漸進不斷地從現在開始調整自己,跳出舒適圈,不要怕麻煩,就能活出健康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