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成果-「世代共融研究-青銀夢想家」



社科院 UFO 計畫為了落實教育部培育「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政策之精神,於 2019 年公布學生自學方案徵件辦法,邀請校內同學組隊參與,讓同學自提學習方案,並在輔導老師與計畫的協助下,開啟課堂外的實驗學習。在歷經幾個月的徵件、審核與輔導後,計有四組學生團隊的提案獲得支持,而隨著本學期的結束,學生自學團隊也陸續進入結案階段,並且呈現豐富的學習內容,本次主題要介紹社工系大二「世代共融研究計畫-青銀夢想家」的自學成果。

這一組學生團隊的組長是簡士宭,成員包括有張家晉、楊人豪、施宥丞、蔣孟棠、劉鍾佑等共六位,指導老師則是王明聖與魏希聖老師。這些同學也是社工系「研究方法」課程中的一組團隊,為了完成一份研究報告,在關注社科院 UFO 計畫與法鼓山合作「青銀共餐」之後,引發大家嘗試進行一項世代共融的研究,並在 UFO 自學計畫的支持之下,推動一項「青銀夢想家」實驗方案,召募青銀世代一起合作進行,並從中進行訪談與觀察,以了解青銀世代在實驗過程中的感受與改變。

該學生團隊觀察到 2020 年總統大選時,各世代間的溝通出現了巨大的分歧,各個世代難以跨出同溫層,接納別人的意見,而這道鴻溝若持續存在,將來必定對各世代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例如,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在進入職場後,公司的同事以及主管的年紀,可能都與剛畢業的年輕人差異甚大,若無法跨越世代、相互理解的話,就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溝通如果都窒礙難行,更遑論彼此合作。因此學生團隊們認為,應該要從學生還在學校時,就開始嘗試增加青銀世代間的交流,以減少世代間的隔閡。

學生團隊在閱讀 18 份文獻之後,發現許多探索世代關係的文章都提到,可以透過代間方案來促進青銀間的互動,於是規劃了「青銀夢想家」方案,邀請學生與社區長者進到校園中,透過方案設計讓青銀世代共同完成指定的活動,同時學生團隊也搭配前、後測,以及在活動過程中進行觀察與紀錄,探討這項青銀互動的實驗,是否能有效降低世代分岐,達成世代共融的目標。

為了解青銀互動對促進世代共融的成效,學生團隊以準實驗研究設計為主,並透過半結構性訪談方式蒐集成員前、後測的回答,以瞭解成員在經過青銀互動後,是否會改變過往的刻板印象。而學生團隊也秉持著行動研究的精神,再加上應用所學團體活動的帶領,在活動中擔任主持人或觀察者的角色,探討世代間的互動與態度改變。

這項計畫最終招募到 11 位學生及 8 位在地長者進入實驗情境中,並且分成三組進行「青銀夢想家」。自 3 月 10 日起,每兩週例行在社科院 203 教室進行,合計進行過六次的互動與交流,時間則是從兩點半至五點半為止。本學期因逢疫情,雖然進行上受到許多限制,但學生團隊仍是依照計畫,完成了 27 頁的逐字稿,同時也完成了一份正式的報告-「青銀互動方案對促進世代共融之效果-以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 UFO 青銀夢想家計畫為例」。

首先在第一次活動時,規劃以分組方式去討論青銀間想一起完成的事情,並向其他組員進行分享。在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校園巡禮、解憂雜貨店、中國結實作、夢想藍圖、三峽遊憩」等創意活動也浮現輪廓。學生團隊在第一週活動中也發現,在陌生的環境中學生普遍較長者沉默,在自我介紹時,學生大多快速帶過,反觀長者會介紹得更為詳盡,讓大家充分瞭解他。因此在後續的分組討論中,也需要團隊成員主動引導學生與長者發言,才逐漸讓學生放開心胸、跟上腳步。

第二週則是進行「校園巡禮」,在巡禮的過程中會發現學生走路速度偏快,大多走在隊伍前頭,而長者活動力不如學生,幾乎走在隊伍的後排,也因此一路上大多是學生與學生交談、長者與長者交談。之後開始進行「解憂雜貨店」環節,學生與長者把想與眾人討論的題目寫在紙上,並投入籤筒,由主持人抽出問題讓眾人討論;在活動開始時,大多數學生仍然保持沉默,透過主持人邀請長者與學生輪流發言,也讓學生們越來越願意發表意見,尤其在「交往時是否應該同居」的議題上,得到青銀雙方熱烈的討論,雖然彼此間意見分歧,但雙方都能以平和的語氣表達自己的看法,「解憂雜貨店」首次讓青銀間進行了高頻率的互動。

第四週「中國結實作」的活動中,學生團隊發現經過長者一次講解,就有不少學生學會編織中國結,甚至會主動去教不會編織的長者,同時會編織的長者也會去指導學生;青銀雙方透過「中國結實作」,有更密切的互動,有別於「解憂雜貨店」只是群體的討論,「中國結實作」提供青銀間一對一更密切的接觸,也看到活動中同組的學生與長者坐一起,進入實質的青銀交流。而經過這一週密切的互動,在第五週進行「夢想藍圖」分享時,已經可以看到學生與長者熱切分享自己的夢想,更深度的交流起來。

第六週「三峽遊憩」也是以小組為單位出遊,但當天戶外飄著細雨,原本預計要一起騎腳踏車出遊,也改為搭乘公車;三組青銀學員抵達三峽老街後,分別前往小組有興趣的景點,參訪完後學生也與長者一起在老街上的餐館共進晚餐,以共餐方式促進世代間的溝通,也為六週的「青銀夢想家」活動畫上句號。後續便由學生團隊對青銀學員們進行訪談,瞭解「青銀夢想家」活動能否達成世代共融的目標。

學生團隊從前測中已發現,世代間容易因為日常生活的不愉快,而產生對另一個世代的歧視或偏見,例如年輕人會因為在家中經常被長輩碎念、批評,而對長者感到不耐煩、排斥、不易相處,更甚者會對長者說出歧視性話語,譬如「這裡怎麼會有老人味?」。不僅是年輕人認為長者難溝通,長者也認為年輕人不好相處,有些事情沒辦法理性客觀討論,年輕人就一昧反對到底;而會來參加「青銀夢想家」活動,也是想確定另一個世代是不是跟想像中一樣難相處。

經過六週的活動後,學生團隊在後測資料中發現,許多學生都對長者的印象有鮮明的改變,過去都認為長者是難相處的、不尊重年輕人意見,但是在六週過程中發現,長者其實很好相處、也很和善,而且長者也會懂得要去接受年輕人的想法,不會只專注在自己的想法上。同時,長者過去都認為年輕人做事都不會動腦去想,別人抽菸可能就跟著抽菸,容易做出傷害身體的事情,但相處過後發現,年輕人現在都會思考,不會隨波逐流,也讓長者們刮目相看;有位長者也再次肯定參與同學的能力,「…我覺得,就台北的某些小孩,就真的在某些方面能耐上,跟我們比起來,真的是很讓我刮目像看。我覺得很優」。

訪談中,學生也表示「把年輕人跟長者放到一個空間一起討論、一起完成事情,像是騎單車、逛街、用餐,或是一起做手工藝,我覺得都是可以幫助年輕人去瞭解長者的方式,然後長者們也試著去瞭解年輕人,這個活動我覺得是有增進彼此的關係」;也有同學表示「…因為平常都是跟相同年紀的人相處。我們跳脫舒適圈了,跟比較比較大的長者說話,我們視野變廣,所知道的事情(變多),因為他們(老人)的視野比較廣…」;「我對長者的想法有改觀,長者不像過去別人說的冥頑不靈之類,長者可能不會聽年輕人的,但其實他們也會懂得要去接受年輕人這輩的想法,不會只是一直專注在自己的想法上,然後不聽年輕人這輩的想法,所以我覺得算有改變」。

也有長者表示,「以前我會有一點保持距離,畢竟都是大學生,他們有他們的格局,我們想說我們是家庭主婦,年紀那麼大,沒想到你們那麼包容我們,跟我們互動…,而且他們向我們(長者)學習的心讓我很佩服」;「我覺得,現在年輕人很讚。因為那時候我聽到,想說:哇你們才大二喔!我覺得大二你才進大學一年多而已,我回想我大二時其實也還是個很嫩、很遜咖的,可是現在你們竟然可以幾個同學辦這樣的活動,針對某個議題去組織、去規劃、去推動,我就覺得,很棒」。

研究團隊在分析前、後測時發現,許多學生與長者都十分肯定「青銀夢想家」活動,但眾人也指出活動只維持六週,且一週僅 3 小時的互動仍顯太少,無法真的深入瞭解彼此,感覺像是彼此熟識而已。學生與長者也建議,未來可以將活動延長成半年,每週聚會 2-3 次,每次 3-4 小時,就能更深入的瞭解彼此,對於消除世代刻板印象的成效也能更具體。

最後,學生團隊表示能夠有機會實際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並招募學生與長者前來參與「青銀夢想家」,是一個非常特別、非常新穎的經驗,一般的同學在修研究方法課程時,最多只能進行文獻分析、問卷訪談等千篇一律的方式去完成計畫書與研究成果;但是,這次能夠以準實驗研究設計作為主要方法,不但能學習如何進行方案設計,也能透過活動觀察隨時改正方案。學生也說「方案設計和團體工作都是正在修的課程,這次是真正有意義的做中學,班上修研究法的同學,是沒有這樣的場域讓他們進行觀察,而團體工作的課也缺乏實際演練帶團體,但在這次的青銀夢想家計畫中,我們每週都可以練習帶團體的技巧,這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經驗」。

社科院 UFO 計畫推動學生自學方案,正是為了讓學生能在非正式課程的場域中,自提計畫、從中學習,是做中學的實踐。這次執行「青銀夢想家」的學生目前是大二生,他們對世代共融的議題十分有興趣,而這項議題也是 UFO 計畫所關注的焦點,因此學生們也配合課程、自提計畫,進行世代互動的研究。而 UFO 計畫則扮演協助者的角色,讓學生自己蒐集文獻、擬定問卷、設計方案、主持活動、研究分析,也讓學生在實踐中,將書本的理論與知識深刻的拓印在腦海中,增進了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性,未來也歡迎學生自組團隊加入學生自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