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 講堂-辛法春老師談「我在青銀共學的探索歷程」



本學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社科院 UFO 計畫的「UFO 講堂」改由專題報導方式進行,本週進行到第十場,由歷史系辛法春老師談「我在青銀共學的探索歷程」,上學期 UFO 推動三門青銀共學實驗課程,其中之一便是由辛法春老師開授的「應用史學-服務學習與實踐」。但事實上,辛老師在探索「青銀共學」這條路上,最早可回溯到 103 學年度,可以說是這項教學嘗試的先驅者,走來孤單,但卻豐富且深受青銀世代好評,我們來看看老師是如何一路走來的。

在 103 學年的第一學期,我嘗試開授一門新的課程-「歷史實踐服務與學習」,當時設定的教學目標是走出教室,帶著歷史專業的眼光進行學習,並且連結社區,實際投入關懷社區,特別是老人的服務。當時有 12 位社區年長者加入我們,年齡分別介於 50 到 80 歲,一起與大學生相互學習;透過專題演講、工作坊、專業閱讀,老少一起反思童年經驗,討論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透過夢境的解讀、油畫、撕畫、漂木作畫,大家與內在對話;也以敘說生命故事的敘事療法,一起擁抱生命的不完美、尋求生命的再安頓。

學生們也開始走出院牆,到社區香柏樹常青關懷據點,為老人家服務、聊天、分享、打餐、攙扶,甚至於清掃廁所,攝影、錄影記錄老人家的生命故事。到了期末,一些特別的主題-最懷念的歌、最懷念的一餐、最想完成的夢,終於促成青銀世代在淚光與歡笑中,年輕大學生與年長者有了跨世代對話、瞭解、同理,這是我在銀青相伴、在地深耕關懷的起步,至今記憶仍深。

106 學年第二學期,隨著社科院在曾敏傑前院長推動 USR 計畫之下,我開始看到學校多了關注社區與實踐的老師夥伴,我也帶著這些經驗加入社科院 USR 關懷老人的計劃,這是一項校內贊助的特色領域計畫,此時我更加確認了未來課程發展的目標,包括幾個重點:

1.老人價值的重塑 我們不是消極的只對老人做肢體或健康照顧,而是幫助老人做心靈價值重塑,找回老人日漸失去的信心與能力,尤其組織了「橘子讀書會」,也在臺北大學圖書館的全力支持下,展開老人的新知閱讀與分享,也同時展現他們的觀點與豐富的生命閱歷,其中推動的「爺爺奶奶說故事工坊」,更讓長者們投入對在地弱勢孩童的付出,從中重塑了老人的價值。

2.反思生命的安頓 面對過往年歲,唯有饒恕、感恩、和好,才能在人生道路終結前,重新把自己「愛回來」,也才能獲得生命的安頓。其中在畫家楊樹森的協助下,舉行了「漂木繪畫工作坊」,藉著失去原來位子與功能的廢棄媒材,讓長者反思自己,與自己的畫作內在對話。

3.生命的敘事與記錄 生命故事是一個記憶,更是一個內在「醫治」,透過用王慧君導演指導運用手機拍微電影,讓老人們記錄自己的歲月,他們不再只是被拍、被服務,他們可以自己述說,而「智者 Ted」就是他們展現自我的網路平臺,也在期末一起分享拍攝的成果。

臺北大學社科院的老人 USR 計劃,朝向跨領域與跨學科,結合課程學習與行政單位的支持,打破了過去服務老人的舊思維,讓老人不再只是被服務,而是可以學習、反思、成長、以及貢獻,因此我們老人 USR 計劃不只是一個計劃,而是一個長者永續的生命工程。

109 年第 1 學期,本校社科院榮獲教育部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 UFO )計畫第一期,「服務學習課程」的青銀共學又進入新的里程碑。在原來課程目標之下,促進學生更積極投入青銀活動,例如青銀一起學攝影、學用手機拍微電影、一起學剪輯配樂,青年人教銀髮長者使用 3C 產品,才發現原來銀髮長者在學習新知上,也有無限可能!青銀世代並且一起編劇,將青銀世代的代溝編入劇情,用此特別的親情倫理家庭悲喜劇,突顯世代的差距與鴻溝,以引發學習聆聽對話,以增進世代之間彼此了解;青銀均要學習,世代不一定要完全一樣,但可以一起做許多有意義之事。

109 年第 2 學期進一步促成學生規劃青銀共學,投入高齡陪伴相關活動,思考面對台灣高齡社會,銀髮長者除健康醫療政策之外,是否有關乎心理層面的需求,積極探討長者孤單生命情境的照顧政策;於是整整一學期之間,先是以 8 堂課 16 小時,進行了青銀學習生命反思、童年經驗與原生家庭回顧,以說故事〈敘事療法〉彼此傾聽;再以 4 堂課 8 小時,了解老年人的需求與困境,並思考是否可以設計一些活動讓青銀彼此陪伴,也規劃出一起探索歷史古蹟〈萬華剝皮寮〉、傳統市場的改造〈新富町文化市場〉,一起玩桌遊,一起打木球,一起在台北大學校園裡栽種可食植物〈食物森林〉,並在活動中展開跨越世代的對話。

臺北大學食物森林也於 6 月 16 日下午正式開種,這也是我這學期用力甚多的新嘗試,希望在青銀共學的向度中,開展出新的內涵-青銀共植;這個園地原本是廢棄的池塘,旁有木結構詩意盎然的涼亭,周遭小葉橄仁、緬甸梔子花樹等十數種樹木環繞。社科院 UF0 計劃中推動的青銀共學理念,進一步在梧桐基金會丘建賢經理、陳盈樺設計師的協助指導下,結合我的飲食文化、服務學習課程,再加上顧力仁老師數位資源暨策展課程,讓學生結合社區銀髪長者,展開共耕、共享、共食的園地。

食物森林理念原本緣自美國西雅圖,在國內由梧桐基金會等團體推廣,臺北大學食物森林是第—所設置在大學校園裡的食物森林,將來要發揮結合社區,關懐銀髪長者、幼兒食育的功能,並成為臺北大學 UF0 計劃的實驗地。推動過程中特別感謝林恭正總務長、營繕組林瑞瓊組長在場地規劃及設備裝置上給予協助,終於讓計劃、教學、與行政相互協力,也讓「食物森林」的誕生,為我這幾年在青銀共學的歷程中畫下一個句點。

幾年來,在我探索青銀共學的過程中,學生們多元的運用影片、照片、畫作、採訪、文字來記錄,並完成豐富的報告;而銀髮長者參與課程其中,一同與年輕人探索新知,並感受青春的活力與氣息。在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到來之際,很高興我的課程曾經對於青銀共學與世代共融,跨出實驗的一步,而且還會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