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 青銀口述拍攝完成-呂慶龍特任大使篇



社科院 USR 計畫本學期著重在「臺北大學城」的推動,透過師生走入社區以及居民參與大學,增進校園與社區的互動,其中由歷史系顧力仁老師推動的子題-青銀共融口述計畫,並結合學生積極的自主學習精神,招募學生團隊邀訪社區指標性人物-前駐法國特任大使呂慶龍先生,傳承世代價值與激勵學生未來生涯,以達青銀共融之目標。在參考網路上 TED 的演講型態,呂慶龍大使在接受學生團隊兩梯次的面對面討論與試訪之後,終於在 5 月 19 日(週二)下午三時,正式於圖書館思巢順利完成影片拍攝。這是 USR 青銀共融口述計畫製作的第一支銀髮影片,將傳遞在地居民呂慶龍大使的人生理念給年輕世代。

錄影當日,時逢梅月,天陰煙雨,澆不息前駐法特任大使-呂慶龍先生(本文後簡稱呂大使)蒞臨北大接受學生們採訪的熱情。早在 4 月 28 日第一梯次試訪當中,呂大使面對同學們提問的眾多問題,就已經讚嘆「哇~考題出得很好!三個時段已保留。敬謝費神! Merci beaucoup !」,中間再經過 5 月 5 日的第二次試訪以及訪題的聚焦之後,終於在 5 月 19 日,學生們興奮的在北大圖書館思巢室等待呂大使到來。

回顧在 4 月 28 日,也是學生們第一次見到呂大使,當時進行首次試訪與攝影;訪談前,學生們依照個人的能力及興趣來分工,主訪者由佳蓁與宇騰擔任、鴻羿擔任紀錄、沅醇、陳信、冠廷負責攝影與拍照,最後則由皓宇、金樂執行影片剪輯與上字幕。那時由於學生實戰經驗不足,反而讓呂大使擔任訪談與攝影導師,在訪談的過程中,逐一教導學生如何進行訪談以及攝影等事宜。

在 5 月 5 日及 5 月 19 日的採訪中,顧力仁老師也特別請社工系大四的林仕傑同學來擔任助教,教導學生攝影的相關技巧,從打光、採光、收音、鏡頭都十分考究。助教也特別叮嚀,攝影時基本需要架設3台攝影機,一台拍攝主持人與受訪者,一台只拍攝主持人,一台只拍攝受訪者,這樣在剪輯時就能依據談話過程隨時切換畫面,增加畫面的趣味性;也告訴學生在拍攝前最好先喊三、二、一,這樣未來在上字幕時就能透過「一」的尾音把字幕接上,避免音訊與字幕不一的狀態。果然,學生們一掃過去訪談的生疏,熟練的將攝影器材、麥克風、燈光等物品就定位,而兩位主持採訪的同學也擺脫初次的羞澀,展現出媲美專業主持人的的自信。

學生們經過兩次試訪,已分別蒐集呂大使的生平與事蹟等,不僅更瞭解大使,也經過討論而知道要問甚麼問題,才能把大使的人生閱歷轉變為知識,向觀眾分享;因此歸納出幾項年輕人感到興趣的問題,包括有社交、根留台灣、未來生涯、工作與興趣、網路崛起、對USR的看法、與青銀相處之道等。學生的提問也隨著訪談逐漸深入,從一開始詢問大使是如何踏上外交之旅、職場的趣聞、如何克服困難等,後來訪談問題也逐漸深化為人生哲理與處世態度,包括如何精進表達能力、工作的心態等,循序漸進的挖掘呂大使成功的故事,同時也提點年輕人未來可以參考之處。

而在 Line 的群組中,也不時傳來師長們的指導和提點,顧力仁老師便傳來「建議結束時,各人就大使所說的其中一點,簡短說心得。例如:從大使所說的他自己在未來方向的選擇,我認識到不單單考慮到個人的好惡,還要將社會的需要放進去,才能實現自我,貢獻社會。」;曾敏傑老師也傳來「我覺得問題蠻符合青銀共融的傳承,很好!希望如果大使的回答離題了,學生主持人可以把它拉回到青銀的介面,哈哈!」,曾老師不忘一直提醒,我們是要做 Orange TED,我們不是要做一般性的生平訪談與演講,是要回顧大使人生中真實的環節,扣緊他「過去」和年輕人「未來」的相遇。

在這最後一次的訪談中,呂慶龍大使也盛讚學生們的用心與進步,學生們與初訪時生澀的表現截然不同,呂大使也相當期待學生們能完成剪輯,讓這個方案的成果可以完整在網路上呈現。目前學生們正在進行剪輯與編輯字幕,預計 6 月就能完成影片製作,並為這學期的「青銀共融口述計畫」畫下完美的句點,也讓大學和在地社區透過青銀口述向「大學城」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