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 UFO 學生自學團隊--「青銀夢想家」起跑



臺北大學社科院 UFO 計畫為了落實教育部培育「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政策之精神,於 108 年 12 月 24 日公布學生自學方案徵件辦法,邀請校內同學組隊參與,讓同學自提前瞻性的主動學習方案,並在輔導老師與計畫助理的協助下,開啟課堂外的實驗學習。歷經幾個月的徵件、審核與輔導,目前已有三個學生提案獲得支持,包括有電資院「 ESA Lab 長者平衡力評估系統計畫」(林伯星老師輔導)、經濟系「 E-major 數位人文學習網頁服務 UI-UX 計畫」(林茂廷老師輔導)以及社工系「世代共融研究計畫」(魏希聖與王明聖老師輔導),而三個學生自學團隊也已在開學後開始執行。

社科院 UFO 計畫推動之學生自學方案,鼓勵同學於正規課程之外,自組學習團隊研提計畫,並就社科院 UFO 計畫所關注的議題中,提案進行獨立研究、主動學習、與服務實踐,期待學生們以小組方式共同提升自我學習效能。計畫徵件的主題也十分多元,也都和社科院執行中 UFO 計畫的方向吻合,讓學生們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主題去嘗試執行,包括有社會科學跨域學習與研究、科技與社科人才培育、青銀世代共融、高齡研究與服務、及身心障礙研究與服務等主題。

其中電資院 ESA Lab 團隊所進行的長者平衡力評估系統計畫,係屬於研究類型,學生團隊希望研發一組穿戴式裝置系統,讓長者將裝置配戴在身上,透過特定的肢體動作展示,讓電腦系統自行判斷出該長者是否有潛在平衡力失能的狀況,以便可以適時給予長者與照顧者在生活上和就醫上參考。

經濟系 E-major 團隊則進行數位人文學習網頁服務 UI-UX 計畫,則是屬於學習類型,學生團隊期待在經濟系程式設計必修課的基礎之外,另加專題深化研習,因此研提計畫期待透過老師帶領下,開發課程外的另一項科技能力。此外經濟系畢業校友回來演講時,也鼓勵學生們深度學習其他程式設計,也由於不少經濟系校友從事網頁設計 UI-UX ( UI 為使用者介面, UX 為使用者體驗)工作,因此學生希望透過自主學習方式加上老師輔導,進行自主學習網頁設計。

社工系學生團隊則是進行世代共融研究,屬於研究與實踐並行的計畫,這項提案延續社科院 USR 與 UFO 計畫對於青銀共學、共餐、與共融的長期關注,學生團隊招集 11 名學生與 8 名長者,以「夢想」為名,讓學生與長者分散為3組,各自發展能與 19 名青銀夢想家一起完成的目標。而學生團隊則從旁進一步觀察,就原先不熟悉跨世代交流的學生與長者(可能雙方互相抱有負面之刻板印象),在經過 6 週的相處與方案互動中,是否能改變過去抱有的刻板印象,達成世代共融的效果。

109 年 3 月 10 日也是世代共融研究實驗的第一週,在做好各項防疫準備之後,活動一開始先由學生團隊發言,接著由「青銀夢想家」進行自我介紹、互相認識、小遊戲、以及分組討論後,彼此的交流也逐漸更加熱絡;一開始互動較少的學生與長者,開始討論起自己想完成的夢想,雖因時間壓力無法讓學生與長者暢所欲言,但最後三組夢想家們也都討論出大家一起想完成的目標。

第一組以「電影解憂雜貨店」為藍圖,設計出生命故事交流的活動。第一組純敏大姊表示,長輩們其實也會面對不知道如何跟孫子女們聊甚麼話題、對 3C 產品陌生而不知道怎麼像年輕人一樣快速上手;而學生也會想從長輩們這裡了解職場生態、如何面試、與同事相處等問題,大家就提出雙向的交流和討論。第二組則提出可以邀請大家騎腳踏車到鶯歌,再找一個地方一起野餐;倘若當天下雨,可以在教室裡面讓大家一起跳舞(類似營火晚會的舞蹈)。第三組則是提議可以當一日店長,大家一起做中國結,開一個小攤位販售眾人辛苦做的手工藝品。

經過眾人的投票(一人一票)之後,第一次「夢想家」們要完成的目標,就是第一組的「生命故事交流」( 10 票),第二次目標則是第三組的「一日店長」( 8 票),而第三次目標則是第二組的「鶯歌行」( 1 票)。第一組得知他們的提案被票選為下週目標後,很興奮的開始跟大家說明下週活動要如何如何…。經過互動、認識、討論、交流之後,大家也在歡樂中度過午後時光,也有不少長者與學生一同留下來共進晚餐,繼續聊著彼此的故事。

為了這次的正式會談,其實學生團隊也做了許多準備,包括在進行青銀夢想家活動前,已經用訪談的方式安排 2 名學生和 2 名長者互動,了解學生與長者彼此對另一個世代的看法、有何改進之處等面向。學生團隊們也期待經歷了 6 週互動之後,學生與長者彼此間的看法是否有所變化,也朝向世代共融的理念邁進。

社科院 UFO 計畫共同主持人曾敏傑教授表示,在規劃前瞻性能力的學習目標當中,我們十分看重大學生與高齡世代的對話與互動能力,這些構想都是來自過去執行 USR 計畫當中,看到北大學生在參與高齡服務之後的回饋所得,同時也聽到許多在地社區高齡者對於北大的期待,因此在 UFO 計畫中也將「世代共融」當成一個學習主軸,並創造出青銀共學、共遊、共餐等方案嘗試。而我們也很高興這樣的觀點十分符合未來高等教育在因應人口老化的可能趨勢,而更具有教育的前瞻性。

例如美國高齡學學會(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在 2019 年的會訊中即指出「年齡多元化校園」( age diversity campus )的好處:「年齡多元化的校園可以促使學生與高齡學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互動,當年齡多元化與跨世代想法的交換成為課堂經驗,高齡學生可為環境、政治、人權等廣泛學術課題帶入能量;長此以往,年齡友善與多元化的校園,也可凸顯和降低年齡歧視,因為年齡歧視便是由於年齡區隔化的環境,使得學習者無法在老化的多元向度中互動,並且感受世代關係的價值。因此,校園中高齡學生數量的增加,也是面對老化的積極作為」。

我們期待目前規劃在社科院 UFO 計畫中的「世代共融」,可以慢慢變成學校的制度設計,甚至變成是高等教育政策的一環,因為在世代關係與國際趨勢中,我們顯然已經看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