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萌芽型 USR 計畫辦理網路說明會



社科院大學社會責任( USR )計畫自 2017 年 8 月執行以來,已經在 2019 年底正式執行結束,也順利依照原來計畫的規劃,育成出在地的台灣鳶山社會實踐協會,日前再獲得教育部核定通過三年期萌芽型計畫,第一年將由教育部補助 350 萬元執行「臺北大學城社會實踐萌芽計畫:邁向共學、共融、與公共化」。原規劃於開學後辦理說明會,邀請校內外師生與居民共同合作,因疫情關係,特辦理網路說明會向各界說明。

前期種子型計畫為「國立臺北大學在地社會實踐 NPO 育成與永續計畫:邁向服務、協力、及組織化」,主要在探索服務方案、建立在地協力、以及育成鳶山社會實踐協會,計畫主持人為社工系曾敏教教授。經過兩年多的在地實踐,也獲得在地與社區的支持與肯定,如前新北市三峽區區長陳健民即表示:「台北大學(前)社科院曾敏傑院長…在短短不到兩年期間,就在地不同的族群以及需要服務的對象,透過調查、訪問、活動以及講座等不同型式,讓在地居民感受到明顯的改變,真的非常不簡單。不只是肯定,也是由衷的感謝,謝謝台北大學團隊對在地實踐的用心與付出!」。

龍學里周秀鳳里長也表達:「參加過好幾次,像是玩具節活動、泡泡節、音樂活動、植樹活動、電影欣賞、讀書會等等好多好多的活動,都很棒很有意義,感謝北大社科院用愛用心執行 USR,嘉惠里民,很棒非常值得讚許」。而南園里李培鈺里長也寫下:「兩年來社科院的 USR 計畫讓在地很有感,走進校園參與活動的居民變多了,校園開放更多資源給居民,而師生也更加的友善;教育部這樣的政策,讓我們感受到大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我們的鄰居、是社區的一部分,更是可以共享共融的好夥伴」。遠雄大學劍橋社區第十一屆主委門立中也表達肯定:「以社區、學校、人群、社會之結合,關注社區活化,協助弱勢團體,以 USR 計畫做為行動之動力,成功發展友善、互助、分享、合作的大學與社區互動;帶動了和諧利群的文化氣息,實為學理實踐成功的計畫表率」。

奠基在前期的執行成果之上,本次萌芽型計畫將再繼續深化、提升規模,同時以推動名實相符的「大學城」為進階目標。本期「臺北大學城社會實踐萌芽計畫:邁向共學、共融、與公共化」,將留下前期四項主題計畫,同時新增四項主題計畫,共以八項主題計畫(內含 11 項子題計畫)分三年為期,擬探索大學與在地社區的關係模式,朝向「臺北大學城」的目標推動,並透過大學社會責任的落實,以達到「社區大學化」、「大學公共化」、以及「大學城協力化」的計畫目標。本次計畫主持人仍由曾敏傑教授擔任,另外也邀請法學院、文學院、通識中心、與社科院的老師們結合課程一起協力執行,包括有杜怡靜、魏希聖、劉素芬、顧力仁、辛法春、林子晴、林茂廷、游以安、王明聖等老師。

本期計畫與前期計畫之差異如下:一、議題之差異:前期著重弱勢關懷與組織成立;本期著重大學與社區關係模式的探索-臺北大學城。二、對象之差異:前期著重身障、老人、婦幼、與原住民人口;本期除仍關注老人與婦幼人口之外,更著重「北大特區」七萬之社區人口。三、空間之差異:前期聚焦在四類「人口社群」;本期聚焦在學校緊鄰之「北大特區」。四、組織之差異:前期以 USR 計畫辦公室為單一推動核心;本期以社科院 USR 計畫辦公室偕同所育成「鳶山社會實踐協會」聯合推動。五、內容之差異:前期計有六項主題計畫;本期沿用四項主題計畫(志工計畫、論壇計畫、調查計畫、服務計畫),並再增加四項主題計畫(口述計畫、共學計畫、節慶計畫、傳播計畫)。本期計畫最終之重點在探索大學與在地社區的永續關係模式,若效益良好,將可做為其他大學與在地社區關係模式之參考。

主持人曾敏傑教授也表示,現階段因為疫情影響,為顧慮師生與居民的健康,許計畫內容都進行調整中,例如原來極受居民重視的大學城系列節慶因屬大型活動,也都需要進行轉型,將大學與社區地互動朝向網路化、書面化、與小型化作規劃,包括發行大學城報、製作影片、成果看板戶外展示、經營網路支持團體等,都在盤點與討論當中。期待疫情慢慢過去,大學城的活力再次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