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訪視社科院UFO計畫期中成果



109 年 1 月 9 日(週四)下午二時,在教育部資科司顧問台大化學系陳竹亭教授的帶領之下,包括教育部UFO計畫主持人陳政宏、陳幼慧、林月雲、陳恒安、郭文華等教授,以及李珮琳科長、金玉堅副研究員、陳德容研究員、江映青及劉宜寧助理等共 11 人,蒞臨臺北大學社科院進行 UFO 計畫的期中訪視,並進行指導與交流,這也是國內 11 個執行 UFO 計畫大學訪視的最後第三站。當日座談由社科院陳欽賢院長主持,校內出席參與交流的老師包括有計畫共同主持人曾敏傑、電資院林道通、社會系張恆豪、歷史系辛法春、通識中心林子晴等老師,以及社科院專任助理等共 13 人一同接待,並且進行簡報、座談、分享、與參觀成果之後,於四點半左右結束。

首先由曾敏傑教授簡報社科院 UFO 計畫的現況與執行成果,本計畫名稱為「以科技鑲嵌高齡與障礙研究之前瞻人才培育計劃:邁向實踐、教學、與研究的整合」,計畫執行的重點在追求「跨領域、跨科技、跨世代、跨障礙」等四個目標。過往社會科學為人詬病的問題在於科技層面過少,與新興技術較少連結,而教育部推動 UFO 計畫正是為了前瞻未來社會需求,培育能跨領域且結合科技的社科人才;因此本學期社科院的策略在「以 UFO 落實社科院實體化、以院實體化培育前瞻人才」。透過推動 UFO 講堂來推動跨院跨域交流、以科技服務長者作為學習應用、辦理尊嚴善終座談前瞻安樂死議題、舉辦臺泰工作坊進行跨障礙國際研究交流;另針對教育部關注的課程再造,也提出社科院創新的課程地圖,將前瞻思維融合在院內三系既有的課程中,以提升學生跨域思維以及落實 corner-stone、key-stone、與 cape-stone 等三階段學習設計。此外,本學期除了舉辦四次 UFO 講堂、推動三門青銀共學課程、五次青銀共餐之外,另外用來展現長者與身障者生命力的藝術創作也已經完成,新增的學生前瞻自主學習計畫也已經開始徵求學生團隊中。

在曾敏傑教授的簡報之後,與會專家與顧問也分別給予指導和建議。教育部資科司陳竹亭顧問認為,可以強化計畫成果的傳播,在每一場活動過後撰寫文字紀錄,並發布在校網及院網上,只是如此外界比較難以搜尋,可以考慮將每一次活動的照片、影片及文字記錄用BLOG形式儲存在網路中,這樣就不用擔心資料遺失,也能增加計畫的曝光度和未來的再運用。而郭文華顧問則提到,每個學校 UFO 計畫所關注的主題不盡相同,過去訪視許多學校發現,很多學校都會認為顧問們的意見都是對的,都去採納,反而失去了自己學校的特色,因此計畫在執行的過程中一定要先描繪出屬於自己的前瞻藍圖,例如北大 UFO 團隊認為 2030 或 2050 年的臺灣會面臨什麼樣的困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UFO 團隊或社科院該怎麼讓學生培養未來所需的專業、技能或知識?這些都是前瞻計畫關注的核心問題。

政大林月雲教授首先肯定今天簡報準備的非常好,而北大在執行 UFO 計畫時也要思考,未來的臺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該如何培育?可以從未來的狀況回推現在的大學應該提供何項課程,用以培養學生的能力。另外國內各校 UFO 計畫主題與高齡有關的也有數所,可以思考北大的特色要定位在哪裡?另外去年 11 月臺泰交流工作坊已經與東南亞交流,北大是否要將自己定位成東南亞高齡障礙的研究重鎮,或是華人地區高齡障礙研究的翹楚,也都可以認真思考;而為了與其他學校在高齡照護上有所區隔,也可以考慮提高層次到人口政策的研究,而非只關注在照護層面,這樣臺北大學也可以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北大社科院 UFO 計畫也預見 2030 或 2050 年高齡人口的遽增,且高齡人口增加也同時伴隨著障礙人口增加,因此未來臺灣社會亟需高齡與障礙領域之人才,因此社科院 UFO 計畫的中期目標,也在思考透過逐漸將現有的台灣發展研究中心轉型,朝向為高齡與障礙研究中心,透過執行 UFO 逐步將台發中心改制,長期目標則是增加高齡與障礙研究的能量與人才培育,讓 UFO 計畫可以具體在北大留下成果。林月雲教授也建議北大社科院也可以借用理工科實驗室的概念,成立高齡與障礙實驗室,研究如何運用科技提升高齡與障礙人口的生活質量。

教育部 UFO 計畫主持人成大陳政宏教授認為,過去長年在院虛級化的情況下,讓各系各自為政,因此 UFO 計畫應推動院實體化,考慮運用院的角色推出不分系所的學程,鼓勵學生修習,讓院內各系的界線鬆動,也讓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學程修習,來促進跨領域的學習。另外,陳教授建議本計畫可以再強化科技元素,若可以將科技元素與社科院的課程結合,也讓學生在課堂中能深入了解科技;另外,有關推動台發中心改制為高齡與障礙研究中心,也要規劃研究中心應如何與現有的研究所對接。

政大陳幼慧教授則提出,本計畫的課程地圖已規劃將前瞻精神融入課程中,同時加入許多的跨域學程,未來要考慮在操作上是放在院為平台來操作,或是放在學程當作主要平台?學程如何有誘因吸引學生?同時又會有多少學生來實際修課,也都會是未來 UFO 重要的 KPI 指標。此外,UFO 講堂也可以考慮擴展成為院必修課程,同時融入三系來共同經營。成大陳恒安教授則分享成大新進也通過院級可以聘用博士後人員,讓院級單位更有發展的空間;而學分學程的教授應該另外增聘專門的教授,不應用各系現有的教授人力去支援,若不增設人力會導致既有教授工作負擔過重,使學分學程的開設形同虛設;另外,教育部希望將 corner-stome、key-stome、cape-stone 納入課程,訪視許多學校後發現各校都誤會 cape-stone 就是要辦成果展,卻忽略各學院的本質不同,設計學院、建築學院辦理成果展其來有自,但社科院也可以用學生專題化、出版化、或是作品化的方式強調成果,而非強調展出。

最後,資科司李珮琳科長也就政策和行政的角度,提供若干建議給計劃團隊參考。例如和深耕計畫與 USR 計畫不同,資科司比較關注各校 UFO 計畫是否能改變現有的課程架構,將科技、跨領域等元素與既有的課程結合,以便可以提升學生未來的職場競爭力;另外,cape-stone 也並不局限於畢業成果展之呈現,即便是學生論文發表等也都是成果的展現。委員和顧問提供建議之後,並陸續由林道通、張恒豪、辛法春、林子晴、與曾敏傑老師們分享計畫執行的經驗,也增加委員們對於科技服務方案、台發中心運作、青銀共學實驗課程、以及整體計畫執行進度與困難的了解。

結束座談之後,大家也到八樓成果展示空間,進一步參觀各項主題的執行成果,並且觀看林道通、林伯星、與張菁芬老師主持的三項科技服務子題,由助理們示範老人畫鐘失智篩檢的操作、老人平衡能力感測元件與參數收集、以及結合 QRcode 和健康數據的舉手環成品等。訪視委員們也興致高昂的欣賞成果,並和現場的教授與同學們討論,包括具有醫療背景的郭文華教授即十分肯定辦理尊嚴善終座談會,認為安樂死本身就是一個「死亡」的前瞻議題,是很好的突破點;林月雲老師則是對於青銀共學和共餐有許多的詢問;陳竹亭顧問則是開玩笑的說,他快邁向七十歲了,也要來畫鐘試試一下;也有委員詢問哪裡可以買到舉手環等等。

UFO 計畫強調實驗性與前瞻性,因此想法需要不斷演變修正,而做法也需要不斷創新與嘗試。短短三個半月,北大社科院 UFO 計畫已經按照原初的構想踏出了第一步,今天在委員與顧問廣泛的意見交流之下,我們相信未來想法可以更前瞻、作法也可以更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