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教大社發系師生參訪社科院 USR 計畫



社科院 USR 計畫繼 10 月 31 日辦理校內身心障礙生友善接待,邀請同學會餐及聆聽午間音樂會之後,於 11 月 8 日(週五)再次接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的師生,這次參訪由該系王安民老師率領,來訪的正是修讀「社會調查與研究」課程的 20 餘位同學。大家在八點半從台北出發到三峽來,一起透過簡報與影片觀賞的方式認識社科院 USR 計畫的內容,並讓學生們分組討論,以不同角度探討 USR 計畫的執行,並做跨校間大學社會責任的討論。

上午 9 點多,由 USR 計畫助理們在社科院大廳迎接,並引導至社科院 203 翻轉教室,開始進行聆聽、觀賞、討論、以及座談。由於王安民老師是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畢業的校友,因此對於社科院 USR 計畫抱有濃厚的興趣,希望能了解母校對於大學社會責任的實際做法,也因此促成了這次的參訪;而參訪的北教大同學當中也有一位同學住在北大特區,也表示對於社科院 USR 計畫有所聽聞。

在計畫主持人曾敏傑老師簡介計畫背景之後,即由社科院 USR 計畫陳力瑜助理向大家介紹 USR 計畫的架構、理念,以及各子計畫實際執行的內容,搭配著北大玩具節、北大泡泡節、老大人音樂節等活動的紀錄影片,一起觀賞 USR 大學城系列節慶的成果。接著由國北教大的同學們分成三組,分別扮演在地政府、校方、與社區居民的角色,提出對於 USR 計畫的正反方意見。

經過討論過之後,同學們也提出各項正方意見,包括「活動若與地方文化結合可以協助推廣在地,增加地方凝聚力」、「社區對於校方的好感度上升、提升北大的名譽及形象」、「社區居民有許多活動可以參加,同時增強社區居民對於在地的認同」等,而反方意見則認為「一次性的活動後續的情感聯繫可能較薄弱」、「校方可能須提供更多資源、處理公關問題」、「弱勢族群對於得知活動訊息的管道較少,長期照護陪伴可能比較有用」等。

而在分組報告之後,即由曾敏傑與王安民老師提出回應。曾敏傑老師也回應「計畫執行須了解政策背景理念、學校特性、社區的生態,要做的事很多,但資源也有限制,以計畫的人力及經費而言,無法對於老年、身障、婦幼、原住民等族群發展長期的陪伴方案,因為必須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出最大的效能;同時學生在過程中的學習,也優先於問題的全盤解決」;曾老師也舉出捷運站命名的案例,顯示過去北大和社區間仍有疏離,也強調推動台北大學城的重要性。而國北教大社發系的王安民老師也表示,「臺北大學 USR 的成果令人印象深刻,其中的原因,在於曾老師過去擔任院長期間願意親力親為,這一點很重要;而一次性的活動雖然有限制,但計畫成立 NPO 後應能做更長期的規劃與推動」。

這是社科院 USR 計畫辦理的第 13 場友善接待活動,邀請到其他所大學課程的師生來訪,希望 USR 經驗的分享能不侷限於北大,透過外校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彼此也獲得更多不同的觀點和對話,並實質促進了校際間的交流。本週起,社科院 USR 成果立架 24 片也將在台北教大教育學院大樓 B1 大廳,展示為期兩週,持續進行跨校的交流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