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長者進入教室」- UFO 的教學實驗



社科院 UFO 計畫除了結合科技探索社會科學的未來,更在教育部先驅性與實驗性政策的鼓勵之下,嘗試將「青銀共融」的理念與計畫結合,創造青銀互動的機會,來促進世代之間相互認識、接納、支持、甚至共同成長。半個學期下來,在計畫團隊老師與助理們腦力激盪之下,「青銀共融」的目標,也已經透過「青銀共學」、「青銀共餐」、「青銀共遊」等方式在校園中逐步試驗,後續也期待將會有「青銀共樂」與「青銀共展」等成果出現。

在大家都強調「跨領域」教學的趨勢下,社科 UFO 計畫更將「跨世代」的構想引進教學情境,讓「長者進入教室」、「阿公阿媽是我同學」、甚至還有「銀髮助教」提供教學協助,讓教室就是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社區、也是一個真實的社會情境,嘗試除了傳統的學習角色之外,也有更多社會的學習角色與分享。社科院 UFO 計畫共同主持人曾敏傑教授表示,這樣的構想來自過去執行 USR 計畫當中,看到世代之間因為服務而產生相互正面回饋有關,因此嘗試在 UFO 計畫中引進到課程設計之中,繼續實驗和觀察在教學情境當中,對於世代彼此在學習和生活上有何改變。

這學期「青銀共融」的推動,已經和法鼓山三鶯共修處合作過三次「青銀共餐」,獲得北大同學以及在地長者的諸多好評;而在「青銀共遊」的部分,辛法春老師也安排參訪過新竹厚食聚落合作社與天母士東市場。至於在三門「青銀共學」課程的實驗部分,林子晴、辛法春、劉素芬、與曾敏傑老師等,更在 10 月 30 日的期中考前,就半學期來的課程運作進行了檢討與分享,也讓後續課程之間可以相互學習與協力。

事實上,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 (世代方案)已經存在許多文獻和成果,而社科院 UFO 計畫自 9 月執行第一期計畫,即透過理論根據及現今世代方案之趨勢,搭配計畫核心議題「高齡與障礙」,聚焦出「青銀共融」的概念,而推出三門「青銀共學」的實驗課程。該三門實驗課程皆強調高齡長者進入課程中與學生互動,並且發展出各自創新的教學模式,期待每門課程至少超過學期一半的週數中,都能創造「青銀共學」的實質交流;同時也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紀錄、檢視、研討、資料收集以及分析,也期待未來可以分享甚至推廣。

其中,通識中心林子晴老師在「客家音樂與戲劇賞析」課堂中,即招募了 12 名在地長者擔任「銀髮助教」,這也是大家腦力激盪的創意,讓長者有明確的課程角色,既能參與課程,又能協助同學。從開學至今,學生們已和「銀髮助教」們一起共學了 5 週的課程,學生們在反思回饋中表示「老師問問題時,長輩們都好踴躍的回答,比大學生們還認真」;而經過幾堂課的共學後,林子晴老師也說「最近的這一堂課,當講者提問時,藉由長者們的踴躍參與激發學生,可以看到課堂上的回應變得更加積極」。這項課程預計在 11/25 至 12/16 的四週課程中以分組的方式進行,透過長輩們向同學分享兒時家族及村莊的照片,討論客家山歌及戲曲演出的背景,強化青銀共學的理念,並且在期末時由長輩們指導同學,一起合唱山歌,作為課程的成果發表。

而歷史系辛法春老師過去經營在地長者組成的「橘子讀書會」已超過兩年,更結合「應用史學-服務學習與實踐」課程,進一步實驗青銀共學方案,整個學期中有 9 週為共學方案執行,共有 17 名長者與 34 名同學一起參與。辛法春老師說「很多學生被長者的求知慾以及一針見血的評論震懾,變得更認真、專注;長者也會鼓勵同學們發言,甚至還主動要請同學們吃飯聚餐,出國玩也會想帶禮物送給同學們」,讓課堂與生活更加貼近。這項課程也將在期末時舉辦影展,預計展出7組青銀共製的影片;而在下學期,更預計舉辦社區長者憂鬱症工作坊,將融入精神醫學及心理學層面的專業知識,並介紹老年醫學等內容。

社工系劉素芬老師所開設的「老人社會工作」不局限在校園中上堂,將帶領學生到校外據點、榮民之家以及養護中心等機構參訪和實習,讓學生們直接和長者們互動,了解實際的需求,並且帶領活動。這項課程預計在期末,將由學生完成老人生命訪談,訪問自己的祖父母、社區的長者,並以影片的方式來呈現。此外,劉素芬老師也負責青銀共學成效的觀察和分析,目前已收集三門課程長者及學生量化問卷100餘份,後續也準備以焦點團體和個別訪談方式,進一步作質化的訪談,希望能為這三門實驗教學留下可以分析的素材,以便未來繼續檢討修正。

三位老師也提到,青銀共學的難處在於長者們有自己的生活重心,所以參與有時會不穩定,流動性高,但不可否認的是長輩們的參與,確實為課堂激盪出不一樣的氛圍和火花。在課堂中,長輩們給予的指導並不只限於專業知識,更帶給學生學習態度上的衝擊,使課堂互動朝向正向的發展,也藉由共學達成青銀間關係的改善及情感的深化,對於促進青銀世代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預期會有正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