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翠莪老師邀青銀世代共賞李安作品--推手



法律學院參與社科院 USR 計畫已將屆兩個學期,一起持續合作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其中有一項子題便是由法律學院杜怡靜院長主持,運用演講、電影賞析、法律諮詢、以及影片宣導等方式,將法律知識與在地社區民眾分享。於 10 月 21 日(週一)下午三時,特別邀請社會系戴翠莪老師,帶領選修「高齡與法」的同學與社區長輩們,一起欣賞了李安作品「父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曲—推手。跟以往嚴肅的課堂不同,今天下午法學院二樓的教室裡,傳出陣陣郎雄唱戲的聲音,而教室投影幕放的不再是教授的 PPT,站在講台上的也不只有教授。

李安的作品「推手」,講的是退休後的父親前去美國與兒子同住,與西方媳婦之間磨合、適應的故事。藉著劇情的發展,戲中探討了許多社會議題,尤其是高齡議題,包含代間問題、移民適應、政府政策、老人安養等等;電影播放的過程中,大家時不時被郎雄精湛的演技給逗笑,卻也同時跟著郎雄落寞卻又堅強的身影而落淚。

電影播畢後,擔任賞析者的社會系戴翠莪老師,進一步介紹了電影中有提及的社會問題。接著,隨著電影「同情共感」的長輩與同學紛紛舉手,與大家分享心得。有社區朋友分享「郎雄離家散步迷路後,他兒子暴躁氣憤的樣子,是我們該有所警惕的,他提醒大家,家人間再怎麼有衝突,都應該好好地說。」;也有社區朋友是高中退休的老師,因為開刀搬來與子女住在同一棟大樓中,他覺得「要不是開刀,可能不會有機會與子女能住得這麼近」,但他也說到「就算住同一樓,也還是要給彼此空間,畢竟孩子的家、再怎樣都不是自己家。」;另有社區朋友分享自己曾經對於父親的照顧不周感到虧欠,現在自己年紀漸長,更能感同身受,他也提醒在座的同學們「其實長輩年紀大了可能需要的東西很多,也許需要親情、需要愛情(第二春),但最需要的,其實是『尊重』」。

原來現代的長輩與以往想像中已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有關給予尊重,以及孩子家非自己家的體悟。就像郎雄知道兒子其實很兩難,他有想照顧爸爸的心,但生活中實在有太多無法契合之處,所以才會說,孩子的家畢竟不是自己的家;而郎雄自己知道自己老了,也不是不服老,只是不想給晚輩造成困擾,因此才會離開兒子家自立自強,想要獲得晚年的一點尊重。而讓長輩們感觸很深的一句話則是郎雄最後說的「自求多福」,他們希望的是子女能夠過得很好,也時時的在提醒著自己要好好照顧自己,多多學習新的知識,不要拖累子女。透過長輩的分享,也讓同學反思自己為父母做了些什麼呢?

最後,社工系的同學說「電影中能移民的家庭經濟能力都是很好的,然而台灣有許多高齡者,連一般的安養照護都負擔不起」,他提出,現在普通的安養照護機構都要價三萬元以上,好一點的甚至高達五萬元,若是低收入的高齡者,根本無力負荷。這是台灣目前現實的困境,也是青年們可以為高齡者努力改善的地方。

法律學院為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推動青銀共融,未來也將在 11 月 4 日、 12 月 2 日舉辦兩場電影賞析活動,將在舒適的法律學院飛鳶講堂中舉行,讓資源與社區居民分享,也讓同學與長者的生命經驗交流,有興趣的同學千萬不要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