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三鶯在地老人研究成果」跨校熱烈交流



繼去年(107)5月25日由社工系王明聖老師,帶領「社會工作研究法」大三同學,於新北市社會工作師公會『深耕‧創新‧永續-社會工作者實務研究與創新服務』研討會中,進行電子海報(E-poster)互動方式發表研究成果之後,今年又在社科院前瞻計畫支持之下,社工系「社會工作研究法」進一步結合教學、研究與USR社會實踐計畫,於6月5日(週三)上午,在社科院211專業教室進行了「三鶯在地老人研究成果發表」,計有本校社工系、社會系、及輔仁大學社會所師生四十餘人參加,完成一場有意義的跨校、跨系、跨領域的對話,同時也促進教學、研究、與實踐間的合作。

上午九時,在曾敏傑院長開幕致詞期許研究結合社會實踐之後,七組同學輪流針對一年來的努力耕耘與學習成果,進行了研究成果的發表與討論,並在跨校(輔大社會系翁志遠主任帶領輔大碩士生進行觀摩與指導)、跨系所(體育室主任林啟賢老師、翁仲邦老師、社會學系陳易甫老師)、及跨學制(社工系魏希聖及陳玟如老師的進修部課程)研究方法課程師生的交流下,在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專業指導與講評後,圓滿順利完成。

這次成果發表會不但開啟了北大與輔大校際間的交流,也讓社科院所屬的社會系與社工系間建立教學合作,尤其是社會系陳易甫老師也正在推動「調查方法與資料分析學士學分學程」,準備推動院內跨系調查和資料分析的修課模組,因此在教學上有更多的合作空間。此外,這次的在地老人研究成果發表,對於社科院在推動社會實踐上也有實質的幫助,更讓教研究方法的老師之間,多了教學方法的觀摩、互動與交流,形成跨校、跨系、跨領域、及跨學制間的接觸,不僅讓研究成果可以回饋給社會實踐計畫,也可用來反思北大現行USR社會實踐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及可能的因應。

其中第三組同學包括有許毓蓁(組長)、柳皓崴、歐柏廷、林資淯、尤彥鈞,所進行「長者使用北大空間與運動促進之研究」,盤點出進入北大使用校園空間長者的空間分佈圖,並發現距離遠近、通勤時間、親友及教練介紹、運動場所的友善性、及氣候因素等,都是影響到長者進入北大校園運動的因素;而長者也希望建議開放校園室內空間(因為考量天冷或下雨)及延長運動時間(目前學校要求活動在八點結束以避免打擾教學);另外本組同學也建議,未來可以透過運動團體來宣傳北大USR所舉辦的活動,讓更多長者知道並參與校園的USR相關活動;這個小組所整理出的晨運團體空間分布圖,也讓我們了解,原來在每天八點以前,我們的校園已經這麼熱鬧了,也已經吸引許多長者團體在校園進行健康促進的團體活動。而林啟賢主任與翁仲邦老師則期許,未來可以透過介入式的研究,來比較前、後測間的差異,了解處遇式的行動方案是否具有真正的效果。

而第五組同學則有劉慧敏(組長) 、王凱慧、楊景舟、吳詩珊、周彥丞、鄭力慈,所提出的「三峽運動中心使用長者與成功老化之研究」,發現現行運動中心雖提供游泳池及健身房免費公益時段,然因為健身房缺乏專業指導教練,而讓長者怕受傷而減少使用意願;公益時段也往往因為使用環境品質、同儕因素、習慣作息(如晨泳)、及照顧責任考量,而讓許多長者寧願花錢使用非公益時段。另外來運動中心的長者不但感覺到生病次數降低、身體自覺健康,也因為認識朋友在心理上與社交上變得更加開朗,成功老化的平均分數也相對較高。而林啟賢主任與翁仲邦老師則期許,未來可以運用WHO測量成功老化的量表納入,在測量上更具有公信力並可與國際接軌。

第四組同學為吳禎栩(組長)、姚俊莉、葉芳慈、賴怡潔、李雨柔,進行了「恩主公醫院健康學院曉日樓關懷據點使用者之需求研究」,而第二組同學王漢暉(組長)、李凱凝、陳冠勳、何柔柔、鐘仁圻,則是報告「參加教會長者成功老化經驗之探討」,分別從不同機構與組織設立社區關懷據點的角度,來看不同類型社區關懷據點長者(被照顧者與照顧者)上課的情形,以及其與成功老化之間的關係。翁志遠主任與陳易甫老師也期許同學,可以跳脫出自身的研究架構,多提供這些社區關懷據點的背景說明,以及由醫院或教會不同組織機構所辦的社區據點有什麼不同之處,同時討論北大在其中又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而第一組同學葉奕瑄(組長)、聶莉欣、徐振瑋、陳廷維、徐翊婷,則進行「大台北地區(涵北大校區)移工照顧者及其受照顧者需求及支持體系之探討」,這是挑戰度極高的研究議題,訪談遍及恩主公醫院復健科、北大民生校區、三峽校區心湖、及台北的復健個案家中進行訪談與觀察,發現了外籍照顧工作者的現行困境與需要建構友善的支持體系,然而研究過程中因為信任與關係建立挑戰度高,翁志遠主任與陳易甫老師建議若難以訪問到個案,也可以透過非干擾式的自然觀察方式,來觀察照顧者與受照顧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而第六組同學是宗玉涵(組長)、周敏軒、黃淑玫、洪興顥、李晨瑜、謝宗翰,進行「請育嬰留職給薪的相關因素探討:適用性平法與勞基法之受雇用勞工」,透過統計分析發現了個人、家庭、公司規模大小、工作可回復性、正式與非正式的育兒資源等,都會影響到申請育嬰給薪的意願。魏希聖老師與陳玟如老師也建議應該再深入探究,為何相對於軍公教,勞工申請的比例相對較低,是否勞工的行業類別或其他更細緻的因素產生顯著的影響。

最後第七組同學許進翔(組長)、張競、劉政宏、郭先庭、施鈺心、郭建佑、何家瑜,發表了「不同世代對同志教育支持度差異之探討」,發現性別、教育程度、年齡、家庭、是否有同志朋友、及是否受過同志教育,都會影響到接受同志的程度,更加凸顯出同志教育對於去除偏見的重要性。而魏希聖老師與陳玟如老師也提醒,要如何測量世代及同志教育要清楚定義,否則受訪者易有不同的解讀。

這次研究成果的策劃人–王明聖老師,會後再次感謝各項計畫在過去一年多來的支持,包括有社科院的老人USR計畫及前瞻計畫,以及教發中心「高教深耕計畫1.2-3教與學成長社群之永續進步教學創新計畫案」及「高教深根計畫1.2-2-1規劃新課程強化教學創新」之經費支持。同時王明聖老師也感謝輔大社會系翁志遠主任帶領輔大碩士生來出席,體育室林啟賢主任及翁仲邦老師、社會學系陳易甫老師、社工系魏希聖老師及陳玟如老師的指導,同時三位認真的助教蘇宥維、李以諾、及朱韋慈,一路上給予同學的協助與扶持,才能有如此豐富的研究成果。有興趣了解各組豐富的簡報內容與期末報告資料者,都歡迎洽詢社工系王明聖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