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憲宇老師談「我在偏鄉的行動與思索」



社科院USR計畫的「在地論壇」已進入到第32場,為落實在地服務與行動實踐,持續邀請組織與人物分享在地經驗,協助師生認識在地,以及思考研發在地服務方案。在3月6日(週三)下午三時,則是邀請任職於新北市光復高中的黃憲宇老師蒞校,與同學分享有關偏鄉服務的實務工作經驗,開拓同學們對於偏鄉的認識,瞭解偏鄉的服務型態,以為社會實踐以及職涯發展做好準備。

黃憲宇老師目前於新北市光復高中擔任輔導老師一職,黃老師將他的生命故事融合偏鄉服務的經驗,不斷堆疊交織出精采動人的演講內容。一開頭幽默、充滿能量的黃老師,便向大家自我介紹大學時就讀台大心理系,以及後續至輔大心理所進修的過程,這中間有著自我堅持與家人期待的糾葛,從當時有機會進入醫學院,而到堅持進入心理領域、甚至到現在感受與社工精神的契合。

黃老師成長於屏東鄉下,但他說「也有三分之一的阿美族」,同學們左思右想這三分之一究竟從何而來呢?原來黃老師說的是他的「文化及價值認同」早已是阿美族了;由此可知,黃老師對於偏鄉服務的熱忱和信念,早已深深刻入骨子,而對於偏鄉的熱愛更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從花東、高雄山區、延續到現在對於三峽偏遠地區的關心。

黃老師說在大學期間,也曾經自我質疑、困惑自己,於是決定從花蓮火車站騎腳踏車至台東,帶著一瓶礦泉水、一台即可拍、一件雨衣、一個錢包就這樣出發,沿著台十一線往南,途中經過秀姑巒溪出海口時,在這個叫做「大港口」的地方,停下一看,迎面而來的是浩瀚無窮的太平洋,出海口迷人的風景和漂流木工藝者的智慧,開啟了他對於偏鄉的迷戀。大學畢業後的他,至立霧溪的出海口-花蓮秀林國中,擔任中輟輔導替代役,遇見了許多遭家暴、性侵、想跳樓尋死的中輟青年;他陪孩子唱歌、陪孩子流淚、陪孩子一起走過傷痛,黃老師說這群孩子比大人還勇敢,是他受苦的「老師們」。從秀姑巒溪的出海口到立霧溪的出海口,每一次的山海邊境相逢,都寫下他服務於偏鄉一篇篇精彩的故事,令現場同學感佩不已。

隨後,他陸續於「永齡希望小學」擔任社工督導、屏東高樹善導書院執行長,在八八風災重創高雄甲仙小林村的那年,他選擇回到他的故鄉陪伴這些受災的孩子,和這些小朋友一起打球、一起在團體中成長學習,即使災後山路顛簸危險,卻不曾澆熄他想守護孩子的心。

黃老師也與本校社工系有諸多的淵源,他輔大心理所的碩士論文即是由本校社工系楊蓓老師指導,目前更與社工系張菁芬主任合作,搭配法鼓山鼓勵青年服務偏鄉地區的計畫,目前也帶領著一群年輕人及本校社工系大三、大四的同學,一同至三峽偏遠的成福國小舉辦營隊,透過一學期一次一天的活動辦理,以營隊陪伴的方式進行,課程內容著重品格教育、生命教育等,而在課程之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是黃老師十分重視的教育品質。會後,黃老師更接受曾敏傑院長的邀請,至社科院參訪執行中的USR計畫,互相就如何在三峽地區推動合作,進行更深入的討論和交流。

城市的疏離,已是資本化社會無可避免的後果,人們變得越來越冷淡,社會變得越來越冷漠,越來越多人在都市中感到寂寞與孤單,而黃老師相信在野草匍匐的地面上,更能找回一種人與人、人與環境的素直相待。感謝黃老師為我們帶來一個既幽默風趣又令人真摯感動的午後,期勉各位同學就如同老師一開頭提到的「從自己的命途中,長出呼應助人專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