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USR計畫中看到教學的創新



為了配合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的政策,臺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自2017年8月以來,至今已經執行了兩期計一年半的種子型USR計畫-「在地社會實踐NPO育成與永續計畫」,同時為了育成新的USR計畫,也執行一項校內補助半年期的銀髮USR計畫-「三鶯樹地區老人整合服務計畫」。由於USR計畫強調學生的學習角色和社區參與,因此如何在學生與社區間扮演適當的橋樑,自然需要仰賴老師們的帶領與課程結合,才能透學習設計回饋至在地社區,同時也需要避免實踐過程對課程帶來的可能干擾。所幸一年半下來,在許多老師們的協助和參與之下,經由課程的調整與創新,不僅豐富了教學的應用價值,也間接善盡了大學的社會責任,當中也看到老師們不同型態的教學創新,頗值得分享與推廣。

社科院該兩項計畫均由曾敏傑院長主持,而擔任協同主持人幫助計畫執行的老師,則分別有陳孝琪、陳婉琪、魏希聖、杜怡靜、葉大綱、劉素芬等老師,其中第一項USR計畫以社科院內老師的課程參與為主,包括有劉曦敏、程智男、林茂廷、郭文般、Tabata Mayumi、張恒豪、林育聖、張菁芬、游以安、王明聖等老師;而銀髮USR計畫則結合跨院老師一起協力,新增加了法律系戴瑀如、歷史系辛法春、與通識中心林子晴等老師。老師們的課程雖然並不相同,同時開授的學期也有差異,但在精神上都強調在地性、應用性、與實踐性下,加上有兩項USR計畫的架構作為核心,經由老師們的適當規劃,每一門課程也都能找到與計畫結合、同時創造同學在地實踐的機會。執行一年半之後加以回顧,也真的看到許多課程的創新與特色,達到以課程協助USR計畫執行,而老師們在課程上的創新,也讓課程更加豐富活化,政策的任務與大學的社會責任也搭配落實。

社科院USR計畫與銀髮USR計畫所服務的人口群,基本上包括了原住民、身障、老人、婦幼、以及一般的社區人口。而老師們的課程有一部分即與特定人口群的服務有關,或是即使沒有特定的關聯對象,也可以在專題或是期末成果發表上來結合。例如犯罪學研究所林育聖老師結合「服務學習」的課程,同時設計一項「隆恩埔原住民青少年單車協力方案」作為子題,帶領學生及原民青少年一同透過冒險教育的方式,進行修車、騎乘、單車義診、以及環島體驗方式,培養學生與原民青少年面對困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系辛法春老師的「歷史實踐–服務與學習」,核心價值便是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連結社區,關懷長者,特別是邀請社區長者與學生一起共學、共融,甚至一起進行服務,學期中每週都排有不同的學習進度。社工系劉素芬老師的「老人社會工作」與「社會工作概論」,則是在課堂上訓練學生,最後再運用機構服務的機會,安排學生進入老人機構帶領系列的團體活動,或是進行生命敘事的整理與訪談,最後也邀請長者參與期末成果發表,讓學生與長者有更深入的互動。而社工系游以安老師的「兒童遊戲治療」課程,則是連續兩年結合了「北大玩具節」的辦理,先讓同學在課堂上學習理論與準備,之後再發展成為兩次玩具節中的遊戲活動設計,讓同學可以直接和社區的家長與小朋友接觸,一方面進行兒童行為與親子關係的觀察,同時也服務了社區親子家庭的活動需求。

另外,在期末以成果發表的方式來進行社會實踐,也是老師們常運用的課程設計。例如經濟系程智男老師的「投資學」,先讓同學進行課堂上整體的學習,再運用期末實際操作「高齡理財工作坊」,由12個小組進行有關高齡理財的報告、分享與建議,未來期待再發展為社區長者辦理投資訓練。社工系劉素芬老師的「老人社會工作」和張菁芬老師的「社區發展」課程,也曾經在期末以兩天時間,展示師生在關懷老人與社區工作上的成果,內容包括有演講、座談、論壇、展覽、咖啡時間、以及長者生命敘事等多元方式,同時也邀請社區發展協會幹部與長者,一起來校參與活動。通識中心林子晴老師的「藝術欣賞自主學習」課程,甚且結合課程辦理了13次社區環境劇場工作坊,並在台北海鷗劇場宋厚寬導演客座指導之下,帶領學生學習肢體表達、語言情緒、燈光音控、道具使用等等,並於期末由22位修課同學獨立演出一場「戲說三鶯兒童劇」,以四個在地單元歷史劇的方式,提供了一場供社區160名民眾欣賞學習成果的活動,也獲得地方上的好評和邀約。

而看起來與USR計畫並不相關的「研究方法」與「統計」等課程,也在老師們帶入USR相關研究問題之後,讓同學也可以應用所學進行調查與分析,也讓研究發現可以對於USR計畫帶來助益。例如經濟系劉曦敏老師「迴歸分析」的課程,即完成一份首次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意向調查」,取得社科院全院學生有效問卷471份,約占社科院大學部在籍學生的52%,分析所得也用來了解學生對於USR的認知與態度,總共社科院也做了三波同樣的調查,發現學生對於USR的認知和態度都越加正面,這可能也都是全國USR計畫中首創的做法。另外,郭文般與Tabata Mayumi老師在社會系開授的「研究方法」,也曾在同學分組的調查分析中,進行了「社區民眾USR意向」與「社區民眾NGO參與意向」兩份調查,有助於了解社區民眾對於北大的期望,以及對於北大USR的認識;而社工系王明聖老師在「研究方法」的課程,也策略性的將五組同學的調查,聚焦在與USR有關的五項老人議題之上,目前也已經完成一半的進度,將於下學期辦理小型研討會展現研究成果,這些案例也都是課程設計與USR可能的連結的方式。

另外也有幾門課程雖非進行服務,而卻是直接與計畫的發展直接關聯,包括對於在地的認識、方案的研發、以及計畫的公益行銷等。例如社工系魏希聖老師的「社會工作專題」課程,結合了USR計畫認識在地的需要,邀請在地組織與指標性人物來課堂上分享,一方面提供同學廣泛了解在地的組織與成果,同時也供USR計畫快速了解在地生態,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31場次的「在地論壇」,對於與在地組織間的協力幫助極大。而曾敏傑老師的「社會工作倡導專題」與「非營利組織管理」兩門課程,則是帶領同學拜會社區,也鼓勵學生創意研發方案,不僅作為課程的學習成果,也規劃學生以計畫的角度進行發想,合計已完成24項可操作的提案,其中部分計畫也已獲得USR採用執行當中,其餘方案也將作為未來開發外部資源提案之用,尋求讓學生的發想可以有在地實踐的可能,這些成果並且已經收錄在今年元月出版的「鳶山下的實踐發想」一書之中。而經濟系林茂廷老師則是長期透過「自主學習」的課程,訓練一支學生團隊投入程式設計與網路推廣,同時也結合課程的規劃與學習,訓練學生開發出社科院USR計畫的網路平台,並且嘗試扮演計畫資訊推廣行銷的外展,這半年來也對於計畫資訊的流通助益極大。除了上述已經執行的課程為案例之外,社會系專精「參與式預算」的葉欣怡老師,過去也常協助政府單位發展公民參與方案,在新學期有關的課程中,葉老師也將嘗試邀請社區、學生、學校三方代表一起互動,同時協助梳理未來大學與社區間可能的合作方式。

大學落實社會責任實非一步可及,一年半以來,透過老師們的幫忙,嘗試將課程規劃與USR計畫結合,也陸續展現出豐富的樣態,讓課程更加豐富應用、讓學生得以服務弱勢、讓計畫可以順利推展、也讓大學可以善盡在地社會責任,這都要感謝老師們的課程創新和協助,讓眾多課程支持成為USR計畫的骨幹。而在課程與活動結束後,我們也收集了許多同學參與USR過程的心得,這些同學們的真實感受,也證實老師和課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未來我們也會再來進一步整理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