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所蔡珮琪勇於實踐獲12萬元「扶輪獎學金」



臺北大學社工所研究生蔡珮琪同學品學兼優,認同社科院推動中USR計畫的精神,積極參與在地社會實踐,並且研提一項「李梅樹紀念館社會實踐計畫」,期望落實北大在地實踐之精神,將三峽在地歷史與文化資產,藉由方案執行以有效推廣為在地學子與居民所了解。蔡珮琪同學相關事蹟於去年十月,經由北大光榮扶輪社理監事會議一致通過初審後,經推薦由財團法人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決審通過後,於108年1月26日在嘉義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所舉辦的「2018-2019年度中華扶輪獎學金頒獎典禮」中獲頒12萬元中華扶輪獎學金。

本次中華扶輪獎學金計獎助全台58位博士生、186位碩士生,共計244人,頒發獎學金總金額超過三千一百萬元,歷年來已累積扶持超過四千位研究生,培養許多學術人才於社會中發光發熱,也顯示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對於國內學術發展的貢獻。當日頒獎,蔡英文總統並且親自出席祝賀,於典禮當中肯定中華扶輪社對於社會的貢獻,以及鼓勵所有得獎同學,讓當天所有扶輪社社友與受獎同學們備感榮耀。

當天頒獎活動,由中華扶輪獎學生聯誼會與全體社友共同籌劃,集結著全台各區扶輪社的碩博士受獎生,著正式服裝出席頒獎典禮,現場上超過千人的出席人數,更展現著中華扶輪社的凝聚力。而典禮當天,北大光榮扶輪社陳呈緯社長更親率多位社友南下嘉義,親臨典禮現場給予珮琪同學支持與祝福,陳社長向珮琪表示:「妳的得獎代表著全體北大光榮扶輪社的榮耀,所以我一定要代表大家親臨現場,給予妳祝賀!恭喜妳!」,一席話讓珮琪十分感動,珮琪同學也表示:「看到社長親下嘉義給予我祝賀,真的感到萬分的感動,而從總監手中接下當選證書的那刻起,同時也是接下所有人對於我的期許與鼓勵,非常感謝北大光榮扶輪社以及曾敏傑院長給予我機會,讓我能夠在學術領域中持續努力,未來無論身處何地,都會記住這份肯定,持續弘揚社會服務的精神」。

珮琪同學回想從正式提出申請,一直到決審通過和頒獎,也經歷過快半年的時間,這個過程一直在學習,也同時在參與社會實踐,收穫非常豐富;尤其是新北市北大光榮扶輪社長期投入社會公益,與臺北大學有著深厚的情誼,並且對於社會科學院曾敏傑院長所推動的「大學社會實踐計畫」(USR),也給予莫大的支持與協助,已經陸續捐助聖誕主燈一座,合作辦理了聖誕點燈暨音樂會、公益春聯揮毫、以及聖誕攝影展等活動。這些活動中,也都有珮琪親自參與的身影,因此也一邊在認識扶輪社,同時也投入北大光榮扶論社與社科院的公益活動中。

這項獎學金十分注重在地學子的學術發展能力,因此曾敏傑院長在得知這項申請時,也從過去參與USR計畫的同學中,鼓勵珮琪同學來申請,尤其是她在課堂上所研提一項有關李梅樹紀念館的實踐計畫案,頗能與北大光榮扶輪社的在地關懷契合,更主動為其撰打滿滿兩頁的推薦信,向扶輪社推薦珮琪的學術研究和社會關懷,也讓扶輪社社友們印象深刻。更由於每個扶輪社僅能推薦一位學生參與決選,因此需要經由社友集體面試與討論後,始能通過初選;珮琪也因此於107年10月份例會時間,親至北大光榮扶輪社進行面試,內容包括自我介紹、研究內容、獎學金使用規劃等。由於珮琪就讀社工系的緣故,長期投入社會服務,研究內容為器官捐贈相關領域,也使得社友們給予相當的支持,尤其在獎學金的使用規畫中,珮琪甚至決定要從獎學金中撥出兩萬元投入在地實踐計畫,這個構想更是獲得理監事們大大的驚奇和肯定,而從面試學生中脫穎而出。

如今珮琪同學在獲得中華扶輪獎學金之後,更是依照她當初在北大光榮扶輪社面試時的承諾,準備將兩萬元捐贈本校校務基金,指定做為社科院推動在地社會實踐之用,尤其是繼續投入與李梅樹有關的認識在地文化推廣,這也讓扶輪社社友們十分肯定,北大光榮扶輪社的孫美蘭秘書即表示,珮琪同學能有這樣的實踐想法真的非常不容易。其實過去珮琪對於USR計畫一直有所參與,也難怪對於在地實踐特別關注,她曾經表示:「因為教育部的USR計劃,讓承接此任務的老師,剛好有這個機會帶領我們走進社會(社區),以北大社會實踐為目標,讓我們參與了USR計畫,也有了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一開始的工作,就是從認識北大周遭的人事物開始,從北大周遭的機構與服務單位開始,老師安排我們以實地參訪的方式,來深入了解三峽區的資源與需求。每次的參訪我們學習著與民間服務機構和單位對話,了解其服務理念、訴求、需求等,雖然我們並非當地的居民,但我們學習著以多元包容的方式來認識不同的文化與事物」。

社科院曾敏傑院長知道珮琪同學得獎,以及主動願意捐助投入在地實踐之後,也極感欣慰,同時也翻箱倒櫃找出一年多前,珮琪同學在課堂上所寫下參與USR計畫的心得,與大家再次分享,社工如何在資源間不斷媒合,尋找大家一起協力行善助人的機會。

「如果說我們是一匹馬,那這些老師就是一個身披盔甲的騎士,在我們衝鋒陷陣的過程中,引領著我們,讓我們看見社會真實的樣貌;而過程中的山河、花草樹木、陽光、建築,就是這些周遭的資源。我們該如何促進陽光灑落在花草樹木上使其茁壯?我們該如何引導山河灌溉這片土地?都是我們在過程中的任務。我們的角色並非一個上位者,而是促進者,我們利用己身的能力來協助這些資源間的交流。

透過社會實踐的機會,讓我們來服務社會的人事物,我們學習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對話方式來認識這個社會,在思想激盪的過程中,我們看見了許多的社會面貌,也學習著不同任務型態的單位間如何經營著自身的任務。過程中並不會一切順遂,但必須要想辦法解決,如同花草們努力向上爭得陽光一樣,因為唯有這樣的努力,才有辦法活得更茁壯」。

我們祝福珮琪、謝謝扶輪社,也感謝曾經幫助我們進行在地社會實踐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