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厚寬導演「我其實沒有想為難同學啊:細說三鶯兒童劇」



開演前,擺脫不了多年的毛病,我緊張了。要上台的,是三個多月前才第一次接觸戲劇的大學生,他們即將演出自編自導自演的三峽在地故事,而他們的觀眾,是一群小朋友,一群感到無聊便會吵鬧、燈一暗可能會害怕得哭了起來,最刁鑽的觀眾。

燈光三明三暗。戲開始。

三個多月前,受到林子晴老師的邀請,請我帶領學生做一齣兒童戲劇。子晴老師很強調學校與三峽居民的互動,我心中便浮現了「社區劇場」的輪廓:學生經過實地踏查、探究問題,再透過藝術化的整理修編,最終成為一個在地故事的表演。我理出了四個題目讓學生發展:「三角湧的那條河」、「李梅樹與祖師廟」、「三鶯部落在哪裡?」與「北大特區來了!」;分別包含了在地發展歷史、藝術活動與兩個社區議題。我始終認為:日常生活即是創作的養分,沒有哪一條路沒有故事,沒有一條河天生就被當作臭水溝,對生活的敏感,即是一種藝術的態度。

我不知道的是,這真是給了學生一場超大的挑戰!頭幾堂來上課的學生,不一定知道這是堂得上台演出的實作課程,他們發現自己被老師逼著記住陌生同學的名字,並且要替自己的名字做一個大動作–這是什麼啊?這要幹嘛呢?不是只要看看影片、聽聽音樂就好了嗎?有些人默默離開了。而沒有被嚇跑的,他們得放開自己的身心、拋下偶像包袱,隨時隨地接受我古怪又刺激的訓練。有的人天生搞怪,在課堂中不斷挑戰規則;有的天生害羞,走到人群前都猶豫再三。而我心底時不時會想:這批「初學者」真的行嗎?

真正的難題在於:如何將資料與踏查的感官經驗,轉化為舞台上的表演?期中之後,同學們彼此間開始相約討論、排練,以面對每個禮拜的看排。一開始的演出啊…,真讓我心底發寒!當初答應演童話故事不就結了!同學們缺乏歷史(議題)觀點、為了取悅觀眾使用錯誤的資訊,甚至不知不覺對特定族群帶有歧視的態度。我苦笑說:如果上台演這個,你們會在台上被丟番茄喔,我大概也沒機會再來北大囉(笑);我又說:台上的作品即代表了創作者的聲音,你們更應該嚴謹看待作品的影響力,既要讓台下的小朋友看懂明白,又要小心翼翼的處理每個議題的角度。這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但同學們真努力,不斷在錯誤中嘗試,經過幾個禮拜的調整,表演、道具、音樂漸備。終於要見觀眾了。

演出的當下,每個人都戰戰兢兢,百分百專注,以防場上隨時出現問題。這是這堂課的最後一道關卡:「演出」即是一切,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過度的煩惱與憂慮都是沒有用的。台上的演員盡情揮灑,感受著觀眾的溫度;台下的技術人員專注盯場,執行每一個細微的cue點。唯有萬眾一心,才能帶來最棒的表演。最後一場戲結束後,我在燈控室發下最後一道指令:快去後台準備謝幕吧!技術組同學們拔腿狂奔,急著享受掌聲。我留在黑暗的控台,看顧這最後的畫面:觀眾給予熱情的支持!同學們在台上緊張的鞠躬,好險、好險,每個人都安全達陣!可能演出終究不夠成熟,但那都不重要了。這一路的冒險與挑戰,對在地的深入瞭解與感受,才是這批小劇場人真正的收穫,我在黑暗的控台,感受這份青春。

*編按:宋厚寬導演為台北海鷗劇場團長,應通識中心林子晴老師之邀,於107年上學期合作「藝術欣賞自主學習課程」,全學期指導22位同學表演藝術,並結合社科院USR計畫,於107年12月8日在商學院國際會議廳,推出大學城系列節慶之七–「細說三鶯兒童劇」,由修課同學擔綱演出四個在地歷史劇,與在地社區親子家庭分享,並且獲得觀眾好評,李梅樹基金會與在地幼兒園等,紛邀再度演出,肯定本校同學的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