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嘉新聞報導北大USR「戲說三鶯兒童劇」



中嘉新聞作為重要的地方有線電視媒體,長期耕耘三鶯樹地區的在地報導,也持續關注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的實踐行動,尤其是針對社區所推動的「大學城系列節慶」,從去年五月首度報導「老大人音樂節」之後,即持續追蹤報導了「魔幻音樂節」、「北大玩具節」、「點燈音樂會」等十餘則新聞,有助於臺北大學與在地社區共同推動「臺北大學城」的理念。

去年12月於本校商學院國際會議廳舉辦的「戲說三鶯兒童劇」,也是「大學城系列節慶」活動之七,當時獲得社區民眾的熱情參與,演出圓滿成功,而當日也獲得中嘉新聞的採訪與拍攝,並且於近日在網路與地方有線電視中播出,對於本校同學的表演給予肯定,同時也聚焦訪問同學演出的心得,充分呈現教學設計、學生參與、以及在地實踐的結合綜效。記者趙世淵與盧秀娟的報導指出,這次兒童劇以舞台劇的方式呈現,幫助北大學生了解在地文化,熟悉在地人文轉化為永恆的歷史價值,也在團隊合作之中得到珍貴的友誼,並且透過演出,有效增進在地居民認識三峽的歷史和人文。

相較於過去中嘉新聞USR報導多是採訪師長、外賓、以及居民,本則新聞則完全以本校演出的同學為核心,或是以演出的實境畫面、或是以面對面採訪方式進行,幾乎讓全部的同學都可以在報導中看到自己,著實令大家意外並且興奮。其中也分別摘錄了三位同學表演後的心得感想,包括演出「三鶯部落在哪裡」的李憶慈同學,李同學本身為僑生,離鄉背井至三峽求學念書,本劇的籌備拉近了她與在地的距離,也讓她了解原住民生活上的不易、以及流離失所的困難;而演出「李梅樹與祖師廟」的成員黃子耘同學,則表示本劇讓她見識到李梅樹先生對祖師廟的用心,以及後續在觀光與文化上的偉大貢獻,令人敬佩無比;蔡瑞懋同學於「三角湧的那條河」中擔任要角,在受訪中蔡同學說很開心大家一起完成一齣劇,也在劇情中添加很多「梗」,更重要的是認識很多人,這些與在地人事物建立起的緣分,才是永恆的價值!而從影片畫面上呈現的多元道具,也可以想像當時同學們是如何的努力。

本劇當日在結束之後,得到觀眾們的掌聲不斷,也受到許多單位像是漢翔幼兒園、成福國小、李梅樹紀念館等的重視和邀請,希望能有更多場次的演出,然而因原計畫設定為單一活動,也隨著學期接近期末考,因此所配合的「藝術欣賞自主學習」課程即將結束,而無法因應要求演出安可場次。不過好消息是,本次兒童劇的總籌-林子晴老師,已規劃於下一學期結合課程,再次辦理全新劇本與陣容的演出,而且這次將會安排較多的表演場次,一方面讓同學們好好過過戲癮,同時也希望能服務更多的在地居民,讓更多居民看到演出,也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

這個學期社科院的銀髮USR計畫,整合了社科院、法學院、文學院、與通識中心的老師們,大家聚焦在銀髮議題分別進行子題項目,有了這次林子晴老師引介台北海鷗劇團團長宋厚寬導演相助,據悉辛法春、劉素芬、林子晴老師也正在醞釀思考,是否未來也邀請宋厚寬導演來指導銀髮長者,讓在地長者也有和同學一樣的表演機會。看來在地實踐的方式真的可以很多元,一個引介、一個嘗試,又串起無窮的可能,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得學習的機會,社區獲得服務的成果,而大學也善盡了社會責任。

下一齣戲,也許可以演「當北大來到三峽」。老師!老師!參考一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