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科院USR第三冊專書--鳶山下的實踐發想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自2017年8月起,開始推動大學社會責任 (USR)計畫,計畫名稱為「國立臺北大學在地社會實踐NPO育成與永續計畫:邁向服務、協力及組織化」,為記錄該項計畫於三鶯在地的服務歷程與成果,2018年已經輯印出版了「鳶山下的社會實踐」以及「鳶山下的社會實踐2.0」兩本專書。在2019年新春伊始,社科院繼續出版了第三本專書–「鳶山下的實踐發想」,而與過去兩本專書不同,「鳶山下的實踐發想」一書更聚焦在學生的發想與創意,首度發表課程與USR結合的學生學習成果,也更加呼應教育部期待USR計畫以連結在地和人才培育的核心目標。

「鳶山下的實踐發想」一書由社科院曾敏傑院長主編,計有187頁,44張學生志工的服務相片,主要內容是23篇由USR計畫助理與研究生所研提的在地行動方案。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精神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透過結合課程的學習,讓學生能夠走出教室,運用所學以具體行動服務社區、貢獻社會;而北大社科院USR計畫的服務對象更聚焦在身心障礙、老年、原住民、婦幼、以及社區等人口群,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將自己定位為USR計畫的智庫,透過社區拜會、在地論壇、參訪研討等過程,鼓勵學生獨立發想探索,規劃出可操作的行動方案,一方面作為課堂所學的演練,同時也為USR計畫儲備未來的議題和方案雛形。

經過一年來大家的努力發想和參與,這本約十萬言的文集正是集體腦力激盪的成果,我們共同朝向社科院USR計畫的精神與核心,各自就自己專長或是感興趣的議題進行規畫,並且貼近在地現實要件,希望達到以「可操作」為目標。而這23篇方案更是歷經兩個學期,透過曾敏傑院長的「社會工作倡導專題」與「非營利組織管理」兩門課程,鼓勵學生參與USR之後所創意發想的方案,不僅是課程的學習成果,也是學生實踐的過程;其中部分方案也獲得社科院USR計畫採用執行,其餘方案則將作為未來開發外部資源提案之用,尋求讓學生發想的實踐方案可以有在地實踐的機會。因此也期待校友、社區、或是各界給予贊助,以便讓方案更加提升精進,甚至能夠落實在校園或是社區,真正在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的過程中促成學生的參與,尤其是在研發的層次。

除了方案的研發之外,社科院USR計畫也於2018年10月11日與新視波有線電視合辦了「不老時光機」的首映會,這是一項在地長者競賽性的綜藝節目,並且搭配社工系劉素芬老師的大一課程,讓大學生與節目中的長者主角一起互動。會後發現三十位同學們的心得,頗能反映年輕人的感受與視野,也因此編入本集之中,作為青銀互動和世代共融作一註腳。而最後的「感恩節音樂會篇」,則是由社科院USR計畫與通識中心在2018年11月22日,由林子晴老師邀請魏樂富與葉綠娜教授來校進行四手鋼琴聯彈,在會後也彙整了74位同學們的聆聽心得,也可見證同學們參與USR活動的感受與收穫,也一併與各界分享同學們的心得。尤其是這場音樂會更是本校首度新琴啟用,也是以音樂進行實踐的重要里程碑,特別集結入冊以為紀念。

目前為止,臺北大學社科院計已輯印出版了三冊USR專書,而且各具特色,也是在國內各大學中少見的創舉,其中「鳶山下的社會實踐」以及「鳶山下的社會實踐2.0」兩本專書,主要在記錄USR計畫執行的歷程與成果,而「鳶山下的實踐發想」則是著重展現學生在參與USR過程中的思考與感受。例如黃勤鐘同學表示:「經過這些參訪,使得我們對於這塊土地更加熟悉,同時也加強我們跟土地之間連結,這學期最重要收穫在於必須發想相關計畫與方案,協助在地社區、創造大學與在地的連結,善盡大學責任。因此我結合自身的專長,在了解這些弱勢孩童的處境之後,希望利用認識音樂、體驗樂器的課程,讓三鶯樹地區的弱勢孩童,可以接觸不同的生活經驗,達到保障弱勢孩童多元發展的機會,使他們對未來人生多一項不同選擇的想像」。

陳怡臻同學則分享:「在整個學期的課程中,個人認為最困難、但最有意思的部分,莫過於看見弱勢、組織的需要,並發想計畫來滿足需要,過程中除了要發揮創意,還必須考量各個層面的影響與可行性,包含學校、組織、弱勢、居民、師生、志工等等,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看到老師和同學提出各種計畫、特別的思考方向時,真的讓人驚艷萬分,他們到底怎麼會有這麼有趣的觀點?思維怎麼可以這麼縝密?透過他們的分享,真的讓自己收穫良多」。

這一年多來,北大社科院的USR計畫持續的密集推動,新的一年將著重在NPO的育成,我們有信心透過老師的帶領以及學生的參與,國立臺北大學一定可以在鳶山下創造大學實踐的特色,也期待各界繼續給予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