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城系列節慶之七--戲說三鶯兒童劇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所執行的「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主要服務對象可分成特殊弱勢群體以及一般社區民眾兩類;前者著重開發在地身障、老年、婦幼、以及原住民的服務據點與方案,而後者則是以三峽「北大特區」的社區民眾為對象,透過推動帶狀性的「大學城系列節慶」,以持續性的應景節慶活動辦理,期待運用北大校園內豐富的展演場地,舉辦多元化的活動內容,並邀請社區民眾進入校園同樂,以便逐漸將「北大」與「北大特區」融合成國內嶄新的「大學城」生活典範。 一年多來,在社科院USR計畫團隊的努力之下,這一輛充滿誠意與熱情的「大學城系列節慶」專車鳴笛而發,起站就是去年12月的「北大玩具節」,接著列車經過3月的「北大童話節」、5月的「老大人音樂節」、7月的「魔幻音樂節」、8月的「祖孫情音樂節」、11月的「北大玩具節2.0」,直至上週的「戲說三鶯兒童劇」,已經是連續第七個場次在校園舉辦的大型活動。無論活動規模大小,每一個活動都好似那一個個的車站,由北大社科院USR團隊備足馬力,擔任火車頭的角色奮力加油,用心的規劃及籌備每一場活動,也誠摯地邀請在地的親子組合、祖孫組合等,踏上列車與北大師生同行同樂。 今年八月開始,社科院USR計畫更延展出跨院的銀髮USR計畫,其中一項子題即是由通識中心的林子晴老師主持,本學期並結合了「藝術欣賞自主學習課程」,辦理了13次社區環境劇場工作坊,特別邀請台北海鷗劇團團長宋厚寬導演蒞臨課程擔任客座導師,指導學生們有關兒童劇場的表演方式,包含肢體表達、語言情緒、燈光音控、道具使用等等。此外,宋導演以及林老師也帶領22位修課同學執行實際田野踏查、訪談,再進一步指導分組創作劇本,而同學們也自發性的在非課堂時間群聚討論劇本以及製作道具,可見大家對於本劇的用心。 12月8日,不同於以往的音樂表演以及說故事活動,社科院與通識中心聯合辦理了「大學城系列節慶之七–戲說三鶯兒童劇」,獨樹一格以兒童劇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當日合計有64位小孩、59位大人、4位長者蒞臨觀賞,演出的同學有22位,再加上工作人員與指導老師11位,約有160名人員參與了這場活動。劇中包含四大主題〈三角湧的那條河〉、〈李梅樹與祖師廟〉、〈三鶯部落在哪裡?〉、〈北大特區來了〉,完整呈現三鶯地區自古至今的發展脈絡。 林子晴老師表示,為了演出小朋友看得懂的劇情,部分劇組也將人類角色擬化成動物呈現,但為實踐真實認識在地的目標,劇情也必定是符合史實演出,也因此劇組做了很多時間討論與調整。劇場第一幕〈三角湧的那條河〉,劇情講述過去原住民以及和漢人所發生的文化衝突與融合過程,演出包含我們熟知的原住民傳統儀式-出草,以及漢人強大凝聚力的團戰和械鬥;為了符合小朋友的觀看,劇中出草儀式呈現的相當特別,同學們展現創意將排球妝點成可愛的小丑臉,但仍有位感性的小男孩為此而震驚,央求著說:嗚嗚~~媽媽這樣好可憐!!在過於傷心之餘,男孩的媽媽也在USR助理陪同之下,先行至場外安撫男孩;結束後,演出同學們在得知男孩之事,也覺得相當開心以及不好意思,開心的是達成了符合史實且適合兒童觀賞之目的,但同時也因為讓小男孩難過而不好意思。 本劇當日在結束之後,得到觀眾們的掌聲不斷,也受到幼兒園、成福國小、李梅樹紀念館的重視和邀請,希望能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演出,但因為同學們本學期準備過程耗費心力極大,因期末考即將到來,因此後續將於下學期再評估,尤其是這場活動也是USR計畫入最多經費的單一活動,能夠再次辦理,也可以讓活動創造的社會效益更高,也服務更多的在地居民。本次活動也受到中嘉新聞的重視,更派出趙主任親自來現場採訪,演出同學在劇後接受中嘉新聞採訪時也提到,「這是一次很難得的演出機會」,宋厚寬導演也在演出後對同學們說「終其一生,同學們可能不會再碰到劇場了,這一次的演出,你們很棒!」。 林子晴老師則在臉書上表達感謝大家,包括北藝大同事楊士平老師介紹高徒宋厚寬導演;宋導演能夠來北大指導通識課程的同學;嘉猷學院林烱任老師介紹三峽特色;原民台主播Tanivu Akuyayana 介紹好聽的原住民童謠;王傑老師提供美圖製作海報;以及社科院曾敏傑院長USR辦公室的的全力支援等。歷時十週,終於完成本次的兒童劇,林子晴老師也期待未來能繼續以藝術服務社區。 活動能順利開始到結束,要感謝一群幕後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社科院USR計畫也出動了文芳、育甄、怡萱三位助理,以及五位USR志工團的同學在現場親切的為觀眾們帶位、宣導劇場規則,以及蔡妙吟同學的協助拍攝。「大學城系列節慶」專車下一站將抵達12月15號的「北大管樂節」,當日週六下午兩點半,在地居民快來與我們同樂,就在社科院廣場,等大家上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