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綺鈺社工主任簡介三峽清福養老院



臺北大學社科院自106年起推動在地社會實踐計畫,主要聚焦於老年、身心障礙、婦幼和原住民四大族群,為廣泛連結在地組織,以及研發創新的服務方案,10月17日(週三)下午三點,特別邀請到三峽清福養老院的張綺鈺社工主任,蒞校分享多年來從事老人服務的經驗,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在地老人機構的運作現況與發展軌跡,同時也彼此交流認識,為往後學校與在地的合作激盪更多可能。

張主任畢業於實踐大學社工系,在工作之餘,進一步至本校社會系碩士班研讀畢業,不斷精進自我,和北大結下不解之緣;也曾於經國管理學院、明新科技大學、與馬偕護專等校兼任講師,同時也曾在許多老人相關的機構工作過,包括兆如、至善、翠柏、以及健順等老人安養護中心等,老人服務的經驗十分豐富。目前亦在長照洪流的趨勢下,於三峽清福養老院籌辦社區關懷據點以及銀髮俱樂部,張學姐在爽朗的外表下有一個堅毅的長照魂,長期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進行社區網絡串聯,並推動社工在長照機構服務團隊中的角色落實,讓照顧服務能因社工專業的發揮而提升品質。

清福養老院的創辦人過去係從事營造業,據聞某日突發一念,思索對退休後的生活想像,遂興起了自己蓋養老院的念頭,自2010年開始投入興建,2012年開始接案,計有16個樓層(單位)分別營運,也依樓層來分不同的安養性質,每個樓層各有48床;而每個樓層基本上配置1名護理長、4名護理師、10位照服員、以及1位社工照顧兩個樓層的基本編制。

清福養老院的特色強調醫養結合,以及跨專業的照護,養老院像是飯店,這是好多訪客第一次來的反應。院內採用飯店式的規劃,採光好、通風佳,有復健中心、電影院、會堂、教室、佛堂、交誼廳、六個花園,以及後院逐漸茁壯的果樹則象徵著希望的滋養,充足的陽光也能降低長輩憂鬱的發生。目前院內約有1萬坪無障礙空間、3000坪公共空間、234個房間、以及816位住民和330位員工。以收容養護型的長者們占多數,整體而言,處於健康期的老人約占75%、處於障礙期的老人約占20%、另外5%則是處於臥床期,整體平均年齡約84歲左右。

其中在7樓的認知區,使用了彩繪玻璃的裝置藝術,用來降低失智症長輩因腦部功能退化而產生的干擾和譫妄行為。也引進日本「自立支援」照顧法,協助長輩提升自主生活能力,減輕照顧負擔,改善長輩尿布、臥床、約束的使用頻率,讓長輩維持自我照護的能力,重拾對生活的掌握感,以維護生活尊嚴。此外每月大約有兩場團體表演,每週四也有三峽在地攤位進駐,同時也有良好的零用金管理機制,讓住民能夠自主消費,也減少金錢使用上的紛爭。

養老院注重對長輩的身心靈照護,將養老與醫療結合,運用專業團隊照顧模式,引入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社會工作師、健康促進師等,秉持著同理心替長者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也辦理老人大學、金齡學堂、假日繪畫班和美勞班,日常服務中結合節慶增進長輩的現實感。例如在端午節辦理賽龍舟比賽,以箱子作為教具,設計出有趣的職能活動,在正向愉悅的感受中進行手部肌力的復健,同時也關注長者們的生命經驗,以生命中春、夏、秋、冬為概念,讓長輩們可以整合過往的生命歷程,來製作生命故事書並舉辦簽書會對外發表,營造成就感,在目前816位住民中,已有584位完成生命敘事的回憶冊。

目前在經營上碰到的困擾,包括有院民在安養期間失智現象逐漸增加,同時也有許多院民子女在國外,以致在國內缺乏醫療上的代理人,需要逐一因應解決。整體而言,最辛苦的經營困境已經過去,目前正在籌設二館,而該院陳院長亦受邀於106年7月18日赴日,參加東京最大規模之『高齡者住宅博覽會』,針對養老服務經驗發表演說,一方面促進台日交流、也互師所長。

清福養老院雖然已在三峽營運六年多,但是與臺北大學的互動交流並不頻繁,期待在張綺鈺學姐的窗口建立之下,彼此可以有更多的合作。例如北大特區的退休人口有日益增加的趨勢,USR計畫中社工系劉素芬與王明聖老師等,也規劃帶領社工系學生以問卷調查方式,瞭解社區長者的現況與需求,以做為未來擬定長者服務方案的參考依據。而機構內部的長者也有其需求,也是可以結合社會實踐、教學、與研究一起來規劃,讓學校與在地機構能相互結合,讓機構成為教學與研究的場域,也善盡大學的在地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