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在地論壇(24)—桃園少年之家張進益執行長談少年工作



為落實大學的社會責任,以及吸收在地組織的服務經驗,社科院USR計畫在地論壇系列,於10月3日(週三)下午三時,邀請財團法人基督教更生團契桃園市私立少年之家張進益執行長蒞校演講,希望藉由分享過往輔導高關懷少年的實務經驗,拓展本校師生對該領域的視野,以期深化服務相關知能,用來推動在地社會實踐。

活動一開始,曾敏傑院長與張執行長一交換名片,就顯得似曾相似,後來認真一想,才發現彼此有一個共同的好朋友–王慧君導演。曾獲得金穗獎的王導演多年前為少年之家拍攝了一支非常成功的公益微電影–「大改樂團(BIGCHANCE)」,正是在張執行長的努力之下,才促成大改樂團的誕生。

這群來自破碎家庭的高關懷孩子,透過音樂陶冶點燃學習熱情,重拾人生的目標和存在的價值,也努力藉著音樂的力量用來改變社會,讓世界更加美好。從101年至今,累計已經表演了82場,同時也擔任校園反毒大使進行教育宣導,以自身的經歷作為分享見證,勸導世人歹路不可行。大改樂團也曾經在軍中巡迴演出,因為事蹟感人,甚至會後有將軍當場拔下勳章相贈,也印證大改樂團用生命故事進行音樂教化的巨大能量。

事實上,王慧君導演上週五也曾來到本校社科院,為USR手機微電影服務隊的成果進行驗收和講評,因為上學期正有四組同學接受王導演的培訓,並且以社科院USR計畫的社會關懷議題進行製作,剛剛完成了六支作品。而曾院長也馬上從手機中show出王導Line來的訊息:「謝謝院長,你們的學生很優秀,幾部作品都很具水準,你們社科院整體的理念也非常棒,我一直想培育未來優秀的影像人才,我發現不見得要在傳播學系找,有社科背景的同學反而有更深層次的思想,未來若有需要,我可以義務協助同學進一步創作,用影像媒體工具來促進社會進步」。看完老朋友王導的訊息,大家有志一同,都感覺十分振奮。

張進益執行長和太太胼手胝足,於民國90年創立私立少年之家,收容安置無家可歸的非行少年,服務的年齡層12-18歲占69.2%,18歲以上則占30.8%,也顯示12至18歲這個階段,正是青少年最狂飆、也是最需要關注和協助的時期。而張執行長在追求服務少年的道路上,從一開始面對社會排斥,到現在成為該領域的服務標竿,其間篳路藍縷,個中辛苦恐非外人所能想像。過去張執行長年少方剛,也曾誤入歧途兩度鋃鐺入獄,但靠著信仰的力量幡然悔悟,也決定重拾書本專注在社會工作專業,因此並至元智大學社會政策研究所進修取得碩士。也因有著與非行少年共同的生命閱歷,更能以過來人的角度發揮同理心去理解這群孩子的苦痛和身不由己,同時也能取得少年的信任,慢慢再運用社會工作來協助少年重新創造新的生活。正如同張執行長所言:「沒有人一出生就要當壞孩子,也沒有人一出生就想當壞人」,而是我們需要去理解他們,同時也去改變背後讓他們變壞的環境。

以「家」的理念突破層層荊棘,建立與非行少年之間的共同連結,用陪伴來修復這群折翼少年們受傷的心靈,在有溫度的互動過程中凝聚支持的力量,終於讓「家」不再只是生疏的名詞,不再只是個屋簷建物,遙遠而不可觸。張執行長也以一位個案的故事為例,這位少年父親在台北監獄入獄,媽媽則是在桃園女子監獄服刑,從小就沒有家的感覺,也沒有家的溫暖,有次也向張執行長分享她的感受:「我好想問問媽媽,媽媽這些年妳有想過我嗎?」,一般人的家庭溫暖與親情,往往是這些小孩從小未能體驗的感受,也因此張執行長長期以來致力於建造一個家屋,是能夠包容關懷這些特別的小孩,也希望為他們重啟一扇窗,追求有希望的未來。

而為提升服務的適切性,更運用多層面向評估每個孩子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狀態,並將紀錄結果加以量化,作為發展培力計畫服務的指引;也以多元方式探索孩子的能與不能,發掘天賦引導創造成功經驗,也增加了正向改變的可能性。最後張執行長也再次提醒,這三年來他們服務的案例顯示,毒品、妨害性自主、以及詐欺個案持續增加,很值得社會和政府進一步關注。

社會的快速變遷,間接使得三峽地區的家庭問題也日趨複雜,透過USR計畫結合志工隊的師生,運用所長深入社區關懷弱勢兒少,參考在少年之家大改樂團(BIGCHANCE)的成功典範,提供不同的觀點將有助於提升未來規劃方案的創新性,也能型塑因地制宜的在地服務模式。

從張進益執行長演講中我們感受到他的熱忱與付出,在孩子的需要上看見自己存在的價值,也努力建置一個友善的家,能夠為特殊際遇的少年提供一個接納和安全的場域,這種難能可貴的利他精神與社會投入,實在令人尊敬與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