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USR發布「社區民眾NGO參與意向」調查



社科USR發布「社區民眾NGO參與意向」調查

社科院執行USR計畫已經屆滿一年,這一年來一邊朝著計劃目標邁進,二方面也針對四個族群進行問卷調查,以便了解計畫執行的成效,同時也作為研發創新方案的參考和依據。過去分別調查了社科院全院學生的USR意向(2次)、參與USR學生的意向(1次)、長者校園空間使用情形(1次)、以及社區民眾USR意向(1次),合計已經完成了五次的調查報告,對於USR計畫的自我管考與方案推展等,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搭配社會系106學年下學期「社會研究方法」課程的教學,在社會系郭文般與田畠真弓老師的指導,以及碩士班陳重安與余紫榕助理的協助與分析之下,社會系二年級王子元、李子安、陳彥汝、蔡渝如、鄭羽岑、蘇子芬、邱亮瑾、林采瑩等八位同學,日前也共同完成了一項「社區民眾NGO參與意向」的調查分析,調查所得的資料對於USR在推動NPO育成、了解社區居民的在地認同、以及理解社區居民對於臺北大學的觀感等,都具有參考價值。

這項調查為「2018年臺北大學社會學系三鶯地區社會調查資料」的一部分,母體定義為18歲以上,設籍三鶯地區的中華民國國民,而資料為社會系「社會研究方法」修課學生在2018年5月期間,以小組為單位分派至新北市三峽區、鶯歌區各里和樹林區南園里(北大特區),以隔戶抽樣的方法發放1000份問卷,最後共蒐集到869份有效樣本為分析依據,而資料也進行對性別與都市化程度的加權。

所收集的居民分屬三峽區與鶯歌區共49里,並區分為幾個次分區,計有鶯歌中部地區(6里)、鶯歌西、北部地區(8里)、鶯歌南部地區(4里)、北大特區(3里)、三峽市區(11里)、以及三峽郊區(15里)。樣本中男性占49.5%,女性占50.5%;年齡平均為45.08歲;平均教育年數為12.87年;整體而言,鶯歌地區的樣本數占41.7%,三峽地區為58.3%,約略符合三鶯地區人口數的分布樣貌;而在地世居或新移入,則各約占一半。

研究首先關切居民的三鶯在地認同,受訪者回答為1-4分,分數越大代表對三鶯地區認同越高,並以七項題目平均加權來反映對「三鶯地區認同」的程度;而「社區認同」同樣也以七道題目平均加權得之。結果發現「三鶯地區認同」的平均分數為3.06,而「社區認同」的分數則為2.94;顯示居民三鶯地區認同、社區認同均偏向正面,分數也均高於中間值,而對於三鶯地區認同的程度則高於對社區認同的程度。

在詢問居民NGO參與意願的部分,受訪者回答為1-4分,分數越高代表參與NGO意願越高。服務型NGO的平均分數為2.42,倡議型NGO的分數為2.48。而在服務型NGO的參與意願中,依據平均得分最高排序分別是環境服務型2.57、兒童服務型的2.55、老人服務型2.50、醫藥衛生服務型2.33、文史服務型2.17。至於參與倡議型意願的部分,依序則是環境倡議型2.58、兒童倡議型的2.56、老人倡議型的2.52、醫藥衛生倡議型的2.44、文史倡議型的2.29。綜觀發現,不論是服務型或是倡議型的NGO,民眾對NGO參與意願最高的排序仍是環境、兒童和老人。

目前社科院USR所關注的人口群包括有身障、老人、婦幼、與原住民等,因此上述發現–居民對於兒童與老人NGO參與的意願高,仍是與USR的方向相符。三鶯地區位處大臺北都會圈的邊緣,近年有愈來愈多人口移入,從歷年的人口統計觀察,或從北大特區的國小每年招生爆滿,即可窺知兒童的成長和需求一直是在地家庭的關注焦點;2018年4月全新整修啟用的龍學公園,就與2017年時三峽家長團體的爭取息息相關。此外,三鶯地區擁有懸殊的城鄉差距現象,山區和郊區常有較高比例的老年人口,北大特區近年因其公共環境吸引不少年長者遷入,老人的議題也顯然是三鶯地區民眾在意的焦點,因此除了政府正在推動的長照據點,新北市政府在三峽也正在推動青銀共居計畫。

倒是環境議題目前並非USR關注的焦點所在,但卻是未來值得留意的課題,例如三鶯地區環境問題一直是民眾在意的,也常在Line群組中受到社群的討論,這也與附近聚落周遭有眾多工廠和焚化爐有明顯關聯;而近期鶯歌、北大特區也開始有公民團體自主進行環境汙染的監控,也曾登上新聞版面。

這份報告也嘗試以多元迴歸分析,探索對於參與服務型與倡議型NGO的關聯因素,發現性別、教育年數、地方認同、和社區認同四個因素都具有統計上的顯著,顯示女性較男性、高教育、高地方認同、和高社區認同,都具有較高參與服務型與倡議型NGO的意願。社科院USR計畫最終希望能育成一在地的非營利組織–北大社會實踐協會,作為推動在地身障、老人、婦幼、以及原住民關懷服務的平台,而這份報告的發現,也顯示女性、高教育、高地方認同、和高社區認同的居民特質,將是未來可以優先接觸爭取合作的對象。

本次調查另有一個題項,用來反映居民對於臺北大學的觀感,包括針對在地文化、地方經濟、與居住環境三個面向,詢問「台北大學對地方各個方面的影響大致如何?」。選項為(1)非常負面、(2)比較負面、(3)好壞各半、(4)比較正面、(5)非常正面;分數愈高,認為台北大學對該方面的影響越加正面。結果發現平均數分別為在地文化(3.98)、地方經濟(3.99)、與居住環境(3.99),顯示臺北大學遷至三峽,居民在這三個向度都給有正面的感受;同時雙變量分析也顯示,北大特區居民在居住環境的感受上,較其他次分區有更明顯的正面回應。

另有一道題目:「一般來說,台北大學來到這個地方,對您們這個地方的人,有無好壞之處?」,並且以(1)對所有的人都有壞處、(2)對大部分人有壞處,只有對少部分人有好處、(3)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4)對大部分人有好處,但對少部分人有壞處、(5)對所有的人都有好處;分數愈高,傾向認為台北大學來到這個地方為地方帶來好處。結果發現回答「對大部分人有好處,但對少部分人有壞處」以及「對所有的人都有好處」者,合計共占約84.7%,也顯示居民絕大多數認同台北大學對於遷至三峽帶來的好處;同時,雙變量分析也顯示,北大特區居民較其他次分區,有更正面的感受。

上述兩個題項的分析顯示,在鶯歌中部地區、鶯歌西、北部地區、鶯歌南部地區、北大特區、三峽市區、以及三峽郊區的比較當中,北大特區對於台北大學在居住環境、以及帶來的好處上,居民都有較其他分區更正面的感受和回應。事實上,社科院USR也推動將「大學城系列節慶」作為主軸之一,而這項主軸受益以及感受最大的分區,也應是「北大特區」莫屬。社科院USR期待由近而遠,慢慢將USR的能量可以逐漸擴及在地各個分區,也期待累積更多時間的準備,以及校內更多USR團隊的加入之後,台北大學對於在地的貢獻,也可以更加均衡,甚至走入三峽在地的偏鄉。

本次調查的成果,也將由同學們在9月27日(週四)下午一點半,於社會系「三鶯地區社會調查成果發表會」中,以「NGO不NG:探討非政府組織的個人參與」為題報告,歡迎關心的師生一起至公共事務大樓1F19教室聆聽,也為社會系同學們以課堂研習用來貢獻USR的行動給予支持和肯定。謝謝參與同學的辛勞,以及社會所研究生陳重安與余紫榕助理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