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科院出版第二冊社會實踐專書



北大社科院出版第二冊社會實踐專書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自2017年8月起,結合院內四系十餘位教授共同執行大學社會責任 (USR)計畫,計畫名稱為「國立臺北大學在地社會實踐NPO育成與永續計畫:邁向服務、協力及組織化」,該項計畫於三鶯地區服務弱勢族群,同時也推動「臺北大學城系列節慶」,促進「北大特區」與臺北大學的融合發展。計畫執行內容豐富多元,成果逐漸展現,曾於2018年3月正式輯印出版「鳶山下的社會實踐」一書,與社會各界分享在地實踐成果,也獲得各界的鼓勵與好評。今於9月25日(週二)再度正式出版第二冊社會實踐成果–「鳶山下的社會實踐2.0」一書,詳實紀錄2018年3至7月的在地服務歷程與成果,一方面與社會各界分享經驗,也感謝曾經參與該項計畫的師生與社區人士。

「鳶山下的社會實踐2.0」一書計有202頁,內含88則活動的新聞報導, 以及420張師生投入在地實踐相關的相片,同時也展示了50餘張辦理活動的海報設計,由計畫主持人社科院曾敏傑院長負責主編。全書超過十萬言,主要內容區分為社區拜會、組織連結、方案執行、訓練研習、資源勸募、在地論壇、調查研發、師生觀點等八大類;同時附件則包含計畫大事紀、在地協力網絡清單、在地論壇清單、社區拜會清單、以及捐款統計等。在深耕計畫助理吳怡萱與賴佩妤加入社科院團隊之後,無論是美工編排或是文字的精確,都較上一冊專書有更佳的品質和改善,頗值一觀。

國立臺北大學李承嘉校長也特別以「臺北大學的意義」一文為序,在序文中指出:「結合教育部USR計畫提供的資源,臺北大學師生更進一步走入社區,也讓社區走入學校。尤其社會科學學院在曾敏傑院長帶領下,先後多次實際深入社區,盤點出社區居民結構與需求,再對照學校自身的研究教學能量,更清楚地看見了臺北大學在所處區域的角色和責任,因而帶出了《鳶山下的社會實踐》與《鳶山下的社會實踐2.0》所記錄的一切軌跡。…甚願從鳶山下的這些小小行動開始,逐步點燃更多社會實踐之火,這就是臺北大學存在的意義」。

出版《鳶山下的社會實踐2.0》一書是件困難的任務,因為計畫團隊一方面要規劃聯絡,二方面要執行動,三方面要即時報導,因此經常在緊湊的時間壓力下,必須同時完成多項任務,尤其是絕大多數的新聞稿更是由院長本人親力為之,團隊成員可以說是從開學一路忙到放假。但是社科院曾敏傑院長表示,在看到平日多元的活動,最後能以書籍系統化的方式呈現,一切的辛勞都顯得是甜蜜的負擔,因為在書籍中我們看到過去大家努力的身影,看到在地的元素與社區的參與,更重要的是讓大家看到真實的實踐過程,尤其在過程中我們的努力和學習,可能比解決了多少社會的問題更加重要,而這也正是大學存在最重要的教育意義。

曾敏傑院長也表示,現階段北大社科院USR已經開始從單向的「服務社區」,逐漸轉變到與「社區協力」的雙向互動,加上衍伸出來的老人USR計畫也開始執行,因此本學期將會推出更加密集的在地實踐行動,同時與在地組織的合作和連結也會更加深化,包括規劃中的國慶音樂會、畫我北大校園寫生、第二屆北大玩具節、感恩節音樂會、以及北大管樂節等,將會延續「臺北大學城系列節慶」的理念,讓臺北大學的校園有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時也依照計畫的規劃,在2019年將由服務、協力的階段,逐漸進入到「組織化」的階段,並以育成「社團法人北大社會實踐協會」為計劃最終目標。

這一年來,北大社科院的USR團隊已經出版了兩冊「鳶山下的社會實踐」專書,真實記錄在地實踐的歷程與成果,未來我們仍將朝向計畫目標全力以赴,創造北大在鳶山下的實踐特色,也期待各界繼續給予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