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只是紀錄到留下紀錄的演化--USR手機微電影」社工碩二 王世媗



「從只是紀錄到留下紀錄的演化–USR手機微電影」 社工碩二 王世媗

本來就愛拍照,隨手以影像紀錄生活,為的是讓自己留作紀念,也與朋友分享生活有趣的畫面。那天,曾敏傑院長在課堂上分享預計邀請專業的導演來為同學上手機微電影課時,我個人就覺得很有趣,想說若有機會一定要報名參加。後來,資訊正式露出後,發現時間是可以的,就填了報名表。

課程是請王慧君導演來為同學們上課,一開始導演分享了個人的經驗及曾有的作品,讓大家可以快速認識導演。王導演除了榮獲第20屆的電影金穗獎外,也有紀錄片、微電影等上百部的作品,也分享了影像如何在網路媒體上的持續發酵。課程的開始,導演請大家在課堂上分組,每組人數約6人左右;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系所,但因為大家有志一同,所以彼此也很快就熟悉了。

分組後就以實拍的工作開始介紹拍攝工作的角色:導演、編劇、攝影、剪接、演員…等五個部分,並說明什麼是影像的語言。當然這也是我個人覺得影像之所以迷人的地方,透過影像讓複雜的訊息經過有意識的影像編碼,再透過眼睛傳遞至大腦,而每個人的大腦會因個人生命經驗的不同,而轉譯出屬於個人的解釋;當你的影像編碼可以簡單清晰的傳遞某種意識時,讓大家解譯出相同的訊息時,影片就會在人與人之間產生共鳴、進而產生共識;當群眾對特定事件有了共識後,行動也就自然容易獲得大家的支持或參與。這也是為什麼我個人在辦活動中偏向以影像紀錄、並剪輯成影片的原因,因為常常可以用影像及適度的文字與音樂,讓視聽者快速理解並產生共鳴,讓活動參與者看到全局,也肯定自己的努力,更為活動增添圓滿。

課堂中導演以鏡頭、角度來分享畫面可以傳遞的感覺,讓人產生正向或負向的感受;另外因為我們使用的是個人平常的手機,因此導演亦就手機拍攝的技巧,分享如何讓鏡頭保持穩定,讓視聽者不會因為晃動的畫面導致不舒服甚至關掉影片。課堂的練習從遠、中、近景的拍攝,讓每個人熟悉自己手機拍攝的技巧,也從不同的視角發現可傳達的意境各有不同。之後導演著重拍攝最重要的基礎-腳本,分享該如何分鏡說故事。最後,導演請各組以北大USR計畫所服務的對象為題,拍攝以婦幼、身障、老人、原住民為主題的微電影。

本組經過大伙的集思廣議後,從「正義魔人」與「博愛座」的社會議題出發,以個人的隱形需求為題,呼籲社會大眾多多同理他人的身心需求,而非僅憑個人一面之緣加上個人憶測來評斷他人;我們相信大家不是惡意或故意去敵視他人,但我們往往因為個人片面的判斷,而造成對他人的傷害或遺憾。所以本組的故事,以「剛懷孕的女性」及「看不出是身障者」的人來演繹隱形的需求…。

經過本次課程,個人最大的心得是:人的潛能真的很大,大家在短短一個多小時中,把所有影片拍攝完畢,再經剪輯後,我們完成一部小小雛形的微電影,雖然仍有許多尚待改善的地方,但經過實際的操作後,大家對於拍攝的技巧又進步了許多。

其實從一開始就知道本次培訓是為USR計畫應運而生的,而在課堂中也發現每一組都有很棒的人材,相信經過課堂上有系統的學習後,同學們更可以將北大USR計畫以影像、多媒體的方式傳達給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