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USR參與心得:課程、社區、與長者的互動



我的USR參與心得:課程、社區、與長者的互動 社工系劉素芬助理教授

自教育部於106年開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以來,臺北大學社會科學院即在院長曾敏傑院長的帶領下,規劃調查計畫、協力計畫、育成計畫、服務計畫、志工計畫,以及在地論壇六個子計畫,盤點並整合院內經濟學系、社會學系及社會工作學系師生資源,積極投入大學在地實踐工作。幸運地,奠基於106年的在地實踐成果,社科院師生在曾院長的帶領之下,於107年再度榮獲教育部USR計畫補助,對於計畫團隊乃是最大的肯定。

筆者任教於社會工作學系,在計畫之初,即加入子計畫的老人服務方案,在邊做邊學邊摸索的歷程中,一路延續到目前的老人整合計畫,一年以來的參與,深感大學教師要走出學術高塔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全憑一股熱情和傻勁才能成事。在熱情和傻勁之餘,最關鍵的是要有一位肯帶頭衝又不怕做事的領頭羊,而曾院長正是這樣一位領導者,不僅放下院長身段勤跑社區,凡事身先事卒,同時也積極連結跨學院的師生資源,共同推動USR計畫。

在老人方案的參與方面,一開始主要結合課程和社區的老人實務場域,筆者將大三的老人社會工作這門課納入USR計畫之中,連結修課學生進入社區的老人公共托老中心進行三次的團體活動;同時學生也以進入北大校園的長者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了解長者對於校園使用的意向和意見。在成果發表方面,筆者舉辦二日的開放性社區論壇,內容包括:(1)宜蘭的內城社區和基隆的左下角工作室分享在地老人社區工作經驗;(2)多元畫作展示及分享:於社科院一樓大廳展出嘉義松竹社區長者畫作、兒少希望協會的原住民兒童畫作,以及台北大學視障生的畫作,展出單位負責人也特地到課堂和學生分享創作過程;(3)邀請三位老人機構的社工督導進入課堂聆聽學生的報告,並且實地講評學生提出的老人方案計畫,當日也有社區民眾與會並且提出回饋意見;(4)世界咖啡館部分則是邀請東吳大學社工系的闕漢中老師擔任主持人,並且邀請教師、社區實務工作者、學生共同腦力激盪社區議題。

在本階段的老人方案執行過程中,筆者發現無論是社區民眾或長者,以及在地組織,皆對於台北大學具有高度期待和正面評價,對於學生的問卷調查接受度高,樂於分享意見;同時對於大學課堂開放參與期末的社區論壇深感興趣。對大學生而言,社區人士進入課堂共同互動和分享乃是新奇的經驗,而機構督導對於他們的期末老人方案之可行性的評論,著實是一場震撼教育,也讓學生開始去思考在社會工作實務想像和現實之間的落差。

在107年的老人方案則是聚焦在失能老人部分,筆者邀請歷史系的辛法春老師合作,在北大校園內舉辦一場以長者為主的「老大人音樂會」,邀請在地的柏拉奇管弦樂團、桃園竹圍社區發展協會,以及北大管樂社團共同跨域演出,同時為了鼓勵失能老人家庭參與,凡報名者皆有餐盒和義務按摩服務。幸運地,當日活動圓滿結束,統計下來共有三百多人參與演出和欣賞。

音樂會活動結束之後獲得許多好評,社區人士表達未來能夠再度舉辦的期待,與會的學生和按摩志工也肯定活動的意義性。對筆者而言,這場「老大人音樂會」並非只是單純的音樂欣賞,其目的一來是測試社區中失能老人家庭的參與意願,二來連結在地和學生的音樂性團體,促進彼此交流的機會;三來增加表演的老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四來增進參與的學生志工對於老年人的認識,並且激發他們未來和老人一起工作的興趣。

總結這一年來的大學在地實踐經驗,對筆者而言這是一場深具意義的「社區工作實驗」,這份意義感來自於社區的感謝和回饋、學生的成長和收獲、長者的喜悅和笑容,以及自己對於老人社區工作的興趣和好奇。然而大學師生要走出校園的舒適圈,並且攪動社區參與並不是口號般的單純,過程中靠的是大量時間不斷的接觸認識,並且在磨合中「搏感情」,以現今高教生態對於大學老師的要求,實言之,付出與回收不成正比。而大學主要的任務在於培養和教育學生,如何與在地實踐目標中求取一個平衡點,妥善回應兩者的期待與需求,也是一項重大的挑戰。

走筆至此,筆者最後的感想是「計畫不難,難的是實踐;實踐不難,難的是永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期待這場大學的「社區工作實驗」能夠埋下發芽的種子,讓大學和社區互為擁抱,共生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