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科院USR「社區拜會」的回顧



北大社科院USR「社區拜會」的回顧

北大社科院自2017年8月起開始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至今已經將屆一年,其中「社區拜會」一直是持續進行的子題,透過曾敏傑院長帶領社工所研究生,拜會在地的機構、組織、與指標性人物,希望達成認識在地、建立關係、了解需求、開發資源、以及促進合作等多重的目標。一年下來,已經累積了13次的社區拜會,不僅擴大了我們的社會關係,也深化了我們和在地的連結,這些對象包括了行政單位有三峽區公所與北大派出所;在地組織有李梅樹基金會、三峽區農會、兒少希望協會;社福單位與機構有台北榮民之家、桃園女子監獄、春暉啟能中心、懷仁基金會中道淨苑;而地方指標性人物則有王秀雲校長、林烱任執行長、雷嘉理神父、與何溪泉總經理等。

社科院USR在提案之初,即體認到永續性、在地性、社會性的重要,同時更深刻理解學生在USR過程中的參與和學習角色,與其說是USR要能解決在地所有的社會問題,毋寧說是創造一個機會與平台,讓學生可以走出校園、認識在地、應用所學、回饋社區。這些目標,一年來再做檢視回顧,也的確在學生的「社區拜會」參與過程中,看到了他們因為參與而有特別的學習感受,也讓USR在學生心中種下一些種子。一年了,「走出校園」和「認識在地」的目標已經達成,如今同學們正在「應用所學」努力研提可操作的USR方案,至於「回饋社區」,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但我們也並不悲觀,因為上學期陳邵虹同學所研提的「USR音樂志工方案」,就已經開始展現能量,在新的學年開始,我們預期「音樂」將是社科USR「回饋社區」與「回饋校園」最好的成果。

「走出校園」和「認識在地」可以說是同學們最大的收穫,原來就讀台大政治系、目前是Flux樂團團長的黃勤鐘同學即表示:「歷經了一整個學期的課程,當課程內容不再限於教科書上的文字、理論,取而代之的是實際參訪地方,了解他們在過去為三峽這塊土地,深耕努力的成果、其中所遭遇的困難及執行的艱辛;這些參訪帶給身為學生的我,有很不一樣的內心感受。像透過這些參訪,我認識了三峽這塊土地的故事,在還沒有上課之前,三峽對我而言只是一個上學的地方,然而在拜訪三峽老街文史工作者林炯任老師之後,在他精彩地解說三峽老街的歷史發展,過去漢人如何在這裡求生存,與當地原住民的對峙與互動,以及當時經濟產業的發展與染料技術等,讓我對三峽有了認識,進而對這塊土地多了一份情感」。

而擔任自閉症總會秘書長的潘怡伶同學,也才剛剛搬進北大特區不久,雖然目前身懷六甲,這個學期也是風雨無阻跟著走訪三峽,怡伶同學也分享她的感受:「回想這學期跟著曾敏傑老師的腳步,到三峽不同的地方拜訪在地人士,認識到三峽的歷史文化、人文特質、打拼精神等等,都讓我對於三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尤其是拜訪樹春文教基金會林烱任執行長時,聽著林老師如同說書般的訴說著三峽興盛衰落的歷史,讓我有如身歷其境一般,但也因此知道三峽繁華的過去,可媲美淡水及萬華;藍金(染)時代,曾有多少人為此而來;文秀才-陳嘉猷豐功偉業等;讓我內心更加認同三峽的歷史地位與價值」。

知識的學習不只是靜態的閱讀以及課堂上的講授,走出校園,以社區指標性人物為師,吸收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人生的智慧與真實的生命敘事,除了豐富學習內涵,更是連結了在地的地氣與精華。目前在政府家暴防治單位服務的吳怡萱同學,也分享她對課程結合社區拜會的感想:「在課程中,老師及各組織的接待主管就好似一本好讀、生動的有聲書,帶領我們瞭解各組織的願景、建置、運行現況、直到未來展望,甚至時常歡迎隨時提問!這樣的學習模式,給了我們充份的自主權,也讓不同背景、學經歷的同學,在豐厚的課程知識中取其所需…,在參與此課程後,種種體驗均已寫入了許多在地文化和特色、與在我與這塊土地的關係之中」。

曾經就讀清華大學物理所博士班,後來因著興趣轉讀社工所的張維庭同學,目前在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擔任副祕書長,本身也是北大特區的居民的她,更是曾經率先協助辦理「北大玩具節」的關鍵人物,在這次課程中對於人物拜會特有感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社區訪查經驗是–前柑園國中王秀雲校長,在拜會之前已先閱讀資料,聽聞王秀雲校長是全國第一位國中女校長、而後創立桃子腳國中小、退休後並創辦「福慧學堂」;拜會過程中聽著王秀雲校長親切又清晰地訴說著社區的故事、柑園地名的由來、如何從農業特區變成工業廠區、在地人的生活轉變、老人與新住民的生活樣貌、從以前到現在教育的理念與實踐等等。我很欽佩以一個人的力量,怎麼能做了這麼多事、又說得那麼清楚?在拜會之後,讓我對自己居住的社區增加許多信心,慶幸在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人用心耕耘著,也對自己現今所從事的社會服務有激勵的效果,期待廣而遠的服務所帶來的社會轉變」。

而綽號叫「花花」每天「笑笑」的黎麗芳同學,目前也在就業服務單位工作,也分享了社區拜會過程的心得:「課程安排果然不負期待、十分豐富,走訪多場社區行程,不同於文字的閱讀,只有當我們實際進入及拜訪文化場域(三峽嘉猷學苑、李梅樹紀念館)、社會福利機構(春暉啟能中心、臺北榮民之家)以及接觸社區仕紳大老(前新北市桃子腳國中小王秀雲校長、生才實業的董事長何溪泉先生),學生才有機會用另一個角度和更具生命力的方式認識與了解社區資源;透過本學期課程的學習,讓我更認識一座大學在社區扮演的角色和社會責任,應該將知識、學術成果及師生人力資源與在地互動、合作與共榮,讓師生與社區彼此更貼近」。

「社區拜會」不只是單向的學習,訪談中的所見所聞,對於專業的反思以及USR方案的研擬,都帶來寶貴的靈感,以及在地真實的參數,有助於個人專業成長以及USR的方案研發。從社會系轉升學社工所的陳怡臻同學,也強調她的專業反思:「在過程中也能深刻體會到建立關係的重要性,畢竟是個需要與社區有十分緊密連結的計畫、不可能單打獨鬥,因此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加入,便十分重要。看著老師串連了一個又一個機構、把分散在三峽各地的它們,一起拉進USR的平台裡,更是見證了社會工作者連結資源的專業性,再次體會到社工的專業價值!」。而從犯罪防治系轉升學社工所的蔡旻叡同學,則是強調社區拜會對於研提方案的幫助:「一學期的課程下來,USR計畫的腳步不曾停歇,每一次的課程,敏傑院長都會向我們分享新的構想以及活動,在構想上和我們討論激盪出新的火花,在大家的看法意見裡,慢慢看到連結與發展的可能;而活動則如『北大玩具節』、『北大童話節』、『北大老大人音樂節』再到即將進行的一系列活動,藉由這些活動的開展,看到北大作為一個場域,將北大師生、在地組織資源以及服務對象做串聯的實際操作與成果,使三方透過活動,共知、共榮、與共好」。

而兩位曾經參與「社區拜會」一學年的同學,她們見證了USR計畫的起步維艱,也同時感受到當時走入「社區」的茫然,直到現在計畫初有的進展。在區公所社會人文課服務的方雅薏同學也有感受:「上學期跟隨著曾敏傑老師「社會倡導」的課程,拜訪了許多的在地組職,這學期繼續跟隨老師的「非營利組織管理」課程,持續為了USR計畫努力堆砌著理想以及無限的可能。經過了一個學期,本學期最大的改變是–計畫內容的實質展現;去年老師帶著我們去跟在地組織或者耆老學習請益,希望盤點資源以外,也藉此發掘可能合作的對象,也因為有幸得遇知音,對於服務以及議題的內容有了共識,也才慢慢有了雛形」。而長期投入在地直接服務,目前從事民間志願服務推動的王世媗同學,則是對於USR計畫有更宏觀的看待:「隨著計畫以學校為中心出發去拜訪北大派出所、三峽區公所、三峽農會、懷仁基金會、隆恩部落、春暉啟能中心、中園天主堂、三峽榮民之家…等單位或機構。我個人看見的是立基於社會實踐計畫中,院長帶著同學們拜訪、邀請演講…等方式,來認識三峽在地的資源及需求,同時也以參與課程的同學所規劃的方案邀請不同的團隊、社區仕紳執行及參與計畫,並連結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讓北大之外的居民和我們師生可以參與其中,強化了北大與在地的連結,也促進北大師生對於三峽在地的認識」。

從大陸廣東來本校公行所博士班就讀的黃紫晗同學,本身也有十餘年社工專業的工作經驗,目前正投入台灣在地社區的研究,這次的社區拜會也剛好提供她認識社區組織的機會,她也更進一步反省大學是否在USR中做好準備:「大學一直被認為是“象牙塔”,學生和老師都在“塔”裡創造知識、分享知識、培育知識、保護知識,而大學社會責任(USR)概念的提出,給了大學更多的可能性,學校在傳統的教育責任基礎上,賦予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對當地的社區甚至於社會承擔更多分享資源和知識的社會責任。2018年3月份開始,我跟隨著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曾敏傑教授感受什麼是USR、如何踐行USR、如何宣傳USR、和如何做好USR;在此過程中感受到了帶領者的辛苦,亦感於大學傳統刻板角色也會造成推動USR的困境,更感動於社區對大學履行USR的期待」。

如果「社區拜會」的目標就是:走出校園、認識在地、應用所學、回饋社區;從上面同學們的分享,我們的確達成了「走出校園、認識在地」的規劃,但是同學們仍努力的繼續往「應用所學、回饋社區」邁進,許多可行的方案正在醞釀之中。陳怡臻同學也就此有了觀察:「在整個學期的課程中,個人認為最困難、但最有意思的部分,莫過於看見弱勢、組織的需要,並發想計畫來滿足需要,過程中除了要發揮創意,還必須考量各個層面的影響與可行性,包含學校、組織、弱勢、居民、師生、志工等等,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看到老師和同學提出各種計畫、特別的思考方向時,真的讓人驚艷萬分,他們到底怎麼會有這麼有趣的觀點?思維怎麼可以這麼縝密?透過他們的分享,真的讓自己收穫良多」。

綜合以上一年來「社區拜會」的回顧,也分享了參與同學的感受,最後我們也發現陳怡臻同學的一段話,非常適合作為這一年來「社區拜會」的結論。「USR計畫除了讓我們更認識在地組織和文化,更期待我們可以發想出一些能為弱勢、居民、校園師生有所幫助的計畫,經由一次次的參訪,蒐集了不同組織、族群的需要,再透過老師和同學的激盪,思考推出了許多多元且豐富的計畫,相信未來如果將這些計畫能付諸實踐,預期效益將很可觀!」。

我們後續也將進一步彙整同學們對於USR的發想,這些希望朝向「可操作方案」的企劃書,不僅記錄了我們「社區拜會」的所思所想,也希望因緣俱足,未來也能有實現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