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學生觀點「看見USR逐漸成形的NPO」社工碩二 王世媗



USR學生觀點「看見USR逐漸成形的NPO」 社工碩二 王世媗

長年於非營利組織工作中的我,對於非營利組織的操作或營運,一點一滴累積著實務的經驗,尤其過去在基金會擔任董事會秘書的那幾年時,看著單位主管與董事們互動、呈現同仁們的績效及成果、傳達單位的需求…等。而現在藉著「非營利組織」的課程,隨著社會實踐(USR)計畫前進時,也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社會實踐計畫原本是校方向教育部申請的一個專案計畫,其用意在讓同學們以學校學生的身份參與計畫並服務於社區,進而與社會產生連結,促進同學們的社會參與。而北大的社會實踐計畫,除了讓北大師生增加不同面向的社會參與外,最大的目標則是成立一個屬於北大的社會實踐非營利組織。北大社會實踐計畫在去年的上學期時,原就已經開始進行,在院長的苦心經營與學校老師們的協力合作下,帶著不同科系的學弟妹們推展、執行不少的活動、也產出了服務方案及研究成果,最後亦出版了「鳶山下的社會實踐」一書。

對於上一個學期就參與的我來說,對社會實踐計畫並不陌生,且對計畫中的四大領域也較本學期其他同學認識更多,隨著計畫以學校為中心出發去拜訪北大派出所、三峽區公所、三峽農會、懷仁基金會、隆恩部落、春暉啟能中心、中園天主堂、三峽榮民之家…等單位或機構。我個人看見的是立基於社會實踐計畫中,院長帶著同學們拜訪、邀請演講…等方式,來認識三峽在地的資源及需求,同時也以參與課程的同學所規劃的方案邀請不同的團隊、社區仕紳執行及參與計畫,並連結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讓北大之外的居民和我們師生可以參與其中,強化了北大與在地的連結,也促進北大師生對於三峽在地的認識。

在計畫的推行中產出了一個又一個結合多方資源的服務方案,從兒童、音樂、老人、身心障礙者…不同的面向出發,向著成立社會實踐非營利組織邁進,在每個不同的活動計畫中,也捲動在地各式各樣的資源,人力、財力、物力經由不同的管道因計畫而聚集、結合,也形成了臺北大學USR的特色。在本學期的期末上課中,老師亦把未來數個月及至下一學年度可安排的計畫與同學們分享,亦期許經由社科院的社會實踐計畫形成特色的大學城,讓在地的民眾了解到臺北大學除了讓地價、房價增值外,臺北大學與在地的食、衣、住、行、育、樂,各種不同生活的層面,是可以緊密相連的;另外也促進北大的師生認識三峽的歷史、風土民情、文化特色,從只是過客的心態,進入到我曾認真的在三峽生活過。

北大USR計畫從不同的面向增加了「人味」和「溫度」,看見婦幼、身障、老人和原住民的需求,進而以學校特有的資源與其他單位合作,來服務這四個弱勢族群。我個人私心以為USR計畫不但是極具北大特色的計畫,也是充滿「社工味」的社會實踐計畫,而這個計畫以不同的形式,漸漸地連結在地資源,組織起北大師生,可預見將更進一步朝向社會實踐的非營利組織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