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學生觀點「學校可以獨善其身嗎?」公行博一 黃紫晗



USR學生觀點「學校可以獨善其身嗎?」 公行博一 黃紫晗

大學一直被認為是“象牙塔”,學生和老師都在“塔”裡創造知識、分享知識、培育知識、保護知識,而大學社會責任(USR)概念的提出,給了大學更多的可能性,學校在傳統的教育責任基礎上,賦予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對當地的社區甚至於社會承擔更多分享資源和知識的社會責任。2018年3月份開始,我跟隨著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曾敏傑教授感受什麼是USR、如何踐行USR、如何宣傳USR、和如何做好USR;在此過程中感受到了帶領者的辛苦,亦感於大學傳統刻板角色也會造成推動USR的困境,更感動於社區對大學履行USR的期待。

一、參與的事項

在短短的3個多月的課程期間,跟隨曾教授參訪了很多在地的組織和個人,深感於校園外在資源的豐富和學校的封閉性,這也是這次參與USR最大的所得,也認為是推動USR最好的機會。

1.資源分析:未來合作方向

2.大學城資源分析 從圖2可以看出,建設北大大學城應以北大的資源為中心,連結社區的資源,吸引社區弱勢群體、或者有需要大學服務的人群主動需求大學服務,培養學校將現有資源分享給社區,也加強社區居民瞭解大學資源,善於利用學校資源,促進大學與社區的融合,推動社區與大學共同成長。

二、參與感受 這次參與USR計畫過程中,成長了很多,不僅僅更一步瞭解USR,對於應用性強的專業如社會工作等專業,有了很好的發展思路,也在過程中更加瞭解社區情況,不管是在學術研究還是生活方面,都有很大的收穫,以下是在此次課程中參與USR的幾點感受:

1.主動走出去:這次走出去,發現社區的民眾對大學的認識還是停留在傳統的視角中,對於臺北大學的認識也不足,更加不清楚USR對於大學和社區的意義是什麼?所以大學主動走出去加強互相的瞭解,對雙方來說都有很不錯的火花。

2.主動引進來:走出去後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將社區的資源引進學校,也會根據社區已有的資源在學校開展相關議題討論,對於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更有針對性。

3.大學在地化:知識沒有具體邊界,但是知識的應用是有具體邊界的,特別是社會變化速度快,社區居民流動性高,社區的邊界和市民的定義也不再那麼清晰,所以USR能夠讓大學與社區隨時在互動,隨著社區的變化,大學知識的更新速度也會隨之加快,對於大學在地化提供很好的契機。

4.社區提升化:雖然社區發展應一直聚焦於居民的日常事務,但是隨著社區瑣事的增加,社區的發展常常變得沒有更高的目標,長遠地看是不利於社區發展的,大學作為學術研究基地,日常參與社區發展,有利於站在理論的角度去提升社區發展,並且以站在社區外的角色,也有利於更公正地看待社區問題,特別是USR給予社區和大學常常互動的機會,讓大學更瞭解社區,也會提供更實際的發展建議,有利於學術與實踐相結合,也有利於社區聽取多元化的發展建議,促使社區朝著更加民主、多元、健康發展。

三、對USR的反思 USR作為學校進一步開放的方式,在不斷地推動USR的過程中,也要反思USR為大學帶來了什麼?大學是否做好相關準備?反思如下:

1.學校是社區,還是社區的一部分?如果學校是社區,學校是否應該建立相關社區規則,在其他社區人員參與學校社區活動或者使用學校資源的時候,是否應該有相關的規則是需要遵守的,特別是要保證學校教育責任未受到侵害,再保證社會責任更好地被善盡。例如:居民在學校活動是否應該不影響學生學習?社區居民使用學校資源是否會影響學生使用資源?如果學校是北大社區的一部分,如何與居民互動也是值得學校反思的部分?

2.學校在履行USR的時候,是否已經準備好?從制度上、資源共享管理上、機制建立上是否做好準備?例如學校是否有更好的路線導引圖,適合任何年齡的人去使用?學校是否開放更多的廁所給居民使用?學校是否建立完善的安全機制,足夠讓學生有更多的安全感?

3.學校與社區應該建立互動機制,學校在為社會提供更多資源的時候,社區是否應該有相應的回饋機制,例如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實踐教學的機會,社區是否會為學生提供更信任和更開放的資源和資訊,社區是否可以為學生或教師提供更多的研究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