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拜會(12)--溯源頭訪「春暉啟能中心陳美花院長」



社區拜會(12)–溯源頭訪「春暉啟能中心陳美花院長」

社科院USR計畫關注在地身心障礙者的服務,而離開三峽沿著大豹溪往上,就在往石門水庫的右邊路上,我們就可發現一棟「蚱蜢」造型的機構,這正是專門服務兩百名身心障礙者的「春暉啟能中心」–國內從事身心障礙教育、訓練、輔導的先驅機構,同時也是聞名兩岸以及國際的身障機構。

它於1985年設立,並且於2005年起,以嶄新創意的建築座落在三峽,不僅是在地的地標,更是台灣身障機構的指標。而春暉啟能中心組織發展的歷史,也是陳美花院長過去的工作歷程,兩相交錯、一起成長,已超過三十餘年。

上學期來過社科院USR計畫分享的吳佳玲副院長,親切的引導曾敏傑院長與九位研究生進入會議室,門口還有特別歡迎我們到來的海報,也顯示春暉對於北大的重視;而半年來我們也不斷思索著,北大如何貢獻春暉?北大如何幫助身心障礙者?目前只初步完成一項協助春暉庇護商品外展的提案,以及雅薏媒合了300份春暉餐點的訂單,讓我們還好沒有繳出白卷;但是此行,我們可是認真思考如何引介音樂資源進入春暉,也希望未來可以用音樂展演歡娛院童,甚至協助發展音樂團體。

美花院長本是幼教老師,在工作上看到弱勢者的需要,加上受到宗教的感動,在比利時潘爾溫神父的邀請下,即於1975年加入北市柳州街天主堂「育仁職業輔導中心」,從事智能障礙者的職訓工作,這也是「春暉啟能中心」的前身。只是當時政策尚未重視,相關資源也十分稀少,因此一切的教材教法、職訓就輔等,都需要自己摸索,也因此堪稱是國內身障職訓與就輔的先驅。

隨班來訪的公行所博士生黃紫晗,也是來自廣東深圳的社工,並進一步分享說: 「過去在大陸讀社會工作時,在談到殘疾人社會工作時,都會讀到台灣的春暉啟能中心,或是香港的康復會。春暉在大陸是知名度很高的機構,大家對於它的技能職訓以及社會企業(庇護工場)印象特別深刻」。而美花院長也跟著回應過去她參訪大陸以及兩岸的交流心得,包括南京、北京、黑龍江、廣東、福建、江西等,都有過互動經驗,同時也盛讚大陸近年來對於殘疾人福利的重視,以及硬體上的顯著改善。

美花院長也回憶起,當時春暉在立案過程的種種困難,畢竟數十年前弱勢者的需求不容易獲得政府的重視,同時在推動建築營建過程也有許多艱辛,所幸藉著不斷的禱告,加上許多貴人的支持與贊助,終能逐漸完成各項設施。尤其更加幸運的是,三峽在地從來沒有過反對的聲浪,甚至許多在地人士不斷的協助春暉,她始終十分感謝。

這麼多年來,因為創辦人有一個清楚的計畫,而這個計畫也成為大家共同努力的願景,因此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機構中八十幾位員工,以及每一位幹部都能同心協力,長期投入春暉的各項工作,包括當日在場陪同討論的吳佳玲副院長、輔訓組游慧玲主任、以及社工組吳美霖主任等,都是和春暉共同走過二三十年的資深幹部。

當天的討論,大家也觸及了多元的議題,包括了中大型機構經營的困境、政府的身障政策、身障者權益的倡議、院生的音樂活動、院童的健康促進、社工的人力補充等等;尤其更令人深誌不忘的更是春暉的理念,以及視院生為家人的態度,都展現春暉不僅是先驅,更是標竿。

同學們也關心院童收容的年紀上限,美花院長緩緩的說著:「如果有家長過世,我們創辦人都會親自過去,都是接受家長臨終的付託」、「沒有人照顧了,拜託你們了!就這樣,院童就是我們的家人了,連游主任也受到過兩位家長的臨終付託」、「院生如果生病了,我們會讓他回到家裡;除非有插管或是需要醫療的行為,否則我們都會再接回來照顧」、「我們對於院生也沒有服務的年限,目前就有一位76歲、一位70歲了」、「目前約有50位院生,已經沒有家人了,春暉就是他的家了」。簡短的幾句話,讓人看到不一樣的春暉。

春暉啟能中心目前收容的心智障礙者,年齡集中在30至45歲之間,約佔54%;由於身障者45歲的老化程度,約相當於正常人65歲的年齡,因此所收容身障者老化的現象將一年一年加劇。而未來院生中無家人照顧的數量,也將從50慢慢增加。「回歸社區,固然是理想,但是對於無家可歸的身障者,機構就是他的家」,未來「機構這個家」顯然需要更多政策的關注,也需要我們北大鄰居更多的關心。

「春暉」剛剛過完三十歲的生日,對於一個三十歲的身障機構而言,篳路藍縷的過程可能少有人知道;倒是紫晗在車上輕聲說著「沒想到,我見著了美花院長了」,開車的我,倒是聽到了。一年一度的母親節,我們祝福美花院長和春暉所有的媽媽們,母親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