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論壇(17)-「享想」社群謝煌榮談「我的北大特區在地實踐」



在地論壇(17)- 「享想」社群謝煌榮談「我的北大特區在地實踐」

北大社科院USR計畫想要連結北大和社區,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好好認識對門北大特區這個鄰居,同時也要好好學學,在北大特區中長期投入社區事務的人物。而「享想」社群的創辦人謝煌榮先生,人稱「謝爸」的他,自2012年即因遷入北大特區而投入社區工作至今,Line「享想」社群滿滿的五百人,每天頻繁的在群組中交換社區資訊,大家有甚麼問題隨時po上來,就有「謝爸」即時來回答。他彷彿是北大特區的「生活百科全書」,總是有問必答。

這次社科院USR計畫邀請「謝爸」來分享,他可是好好的回顧了歷年所有的活動紀錄,果然真是令人琳瑯滿目,也令人感佩他長期在社區當中的熱心與投入。謝爸以自由時報104年1月9日一篇對他的專訪開談,文章的標題正是「二手書局、開放空間、凝聚社區交流」,這些當時的服務項目他不但沒停,還越做越多,讓我們筆記抄得都來不及。

如果不信,我們試著整理一下,這麼多活動,都是他曾經親力親為、恍如昨日才完成的活動:親子聚會空間(樂學132)、魔術方塊班、背包客、兒童國際觀營隊、手作皂、享想工作坊、社區工作站、小農市集、兒童跳蚤市場、視野講座、兒童讀書會、咖啡講座、助農團購、藝術地圖博物館、社區菜市場、日文童謠、英文翻轉、班親會、火鍋趴、暑期職業體驗、拼豆體驗、心智圖、三鶯農場踏查、日文講堂、禪繞畫、魚菜共生、書沙龍、藍染文史等等。

這些看似差異極大的活動,背後其實理念始終一致,就是來自謝爸對於「享想」二字的詮釋與堅持:分享與凝聚;大家分享,社區同好。但是為了達到這個理想,他個人租借空間,分享社區使用,自費舉辦活動,甚至貸款維持,投入至今已超過百萬元,不但沒有放棄社區工作的念頭,還在不斷思索未來「享想」的運作機制,尋找一個可以永續經營的組織定位。

這麼多年來,謝爸在社區的熱心服務,也反映在不同的角色上,例如他是謝煌榮文團工作室的負責人(行號),也是享想造咖長(社區店面工作站),他也是紳士協會三峽分會的創會會長(社團),同時又是樂學132親子聚會空間創辦人(社群)。這些不同階段的角色,也反映他終身學習的脈絡與熱情,也和上述多元的活動項目,在不同階段各自產生關聯,對社區帶來實質的協助。也因此,曾經吸引眾多媒體對於他的採訪與報導,包括了自由時報、中嘉新聞、大愛電視台、非凡電視台、以及TVBS等。為了解「享想」社群具有的功能,日前謝爸特別徵詢社群中大家的意見,也統計歸納出幾項:包括1.社區資訊共享(生活、教育、第一手);2.專業解答/互動支援;3.資源整合凝聚共識;4.協助店家推廣;5.像一個熱情溫暖的鄰居等。面對都會型社區的發展,謝爸和我們分享了他豐富的在地實踐經驗,而同學們也彷彿進入他實踐的多元時空,跟著熱烈提問,跟著思索著,未來的走向:社團法人?社會企業?合作社?或是其他…。

活動結束後,在群組中,我們又看到謝爸的分享:「今日到臺北大學分享社區實踐的點點滴滴,與為何實踐?我怎麼思考的?又邁進一步了,教育合作社是真的可以考慮的方向喔~或許以後臺北大學也是實驗大學的先驅😄沉澱沉澱又有了新的Barbra…… #社會科學院#享想是分享文化#不只是社區工作站#享想是解決方案#不只是企業」。

享想,享想;因為分享,大家一起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如果從廣大差異的社區再聚焦為理念一致、需求一致,以共同社員為基礎的「合作社」,是否在自助互助的群體經營上,可以讓更多的社員共同「享想」?一個理想崇高,但是曾經在本土沒落的組織體制,是否可以在北大的「特區」中復活,可能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就讓我們繼續「享想、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