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在地拜會(11)--入柑園訪「王秀雲校長福慧學堂」



社科在地拜會(11)–入柑園訪「王秀雲校長福慧學堂」

社科院USR的在地拜會,在3月15日訪談生才建設何溪泉總經理之際,意外見到了在地社區營造的指標性人物–王秀雲校長,讓我們的視野從現代的北大特區,開始望向北二高另一側的傳統「柑園」;也讓我們從此刻關注大學社會責任的2018年,又連結到1992至1999年期間,在柑園國中開展出的社區營造行動–一項透過教育平台輻射至社區的在地改造。這項系列行動的前鋒與推動的主角,正是當時柑園國中的王秀雲校長,而當時在柑園國中教育變革上的影響,也在學生畢業後20餘年,目前約32至40歲的畢業校友身上,正要在職涯與人生中展現當時國中教育創新的長期影響。

5月3日(週四)下午三時,社科院曾敏傑院長與9位社工所研究生,造訪了樹林鎮柑園街上的「福慧學堂」,一間以王校長父母為名,用來進行學習弱勢國中生課後陪讀的民間據點。外面是今年首度來臨的綿綿梅雨,但是我們探索舊事與就教合作的心情,在王校長鏗鏘熱情的音調,搭配信手拈來的清晰記憶與真實案例中,都讓我們感覺豐富、溫暖與感動。兩小時的訪談,讓我們更進一步理解北二高另側的傳統社區–柑園,以及柑園曾經獨具特色的社區營造。

訪談一開始,王校長就先介紹柑園的特色,這個鄰近我們,但卻又不熟悉的鄰居。柑園原是肥沃的農地,因為稻米單位面積產量高,因此是國內少數的特種農業保護區。後來在民國七十幾年有了板新集水廠,蓋了鳶山堰用來進水之後,每逢枯水期,下游溝渠就缺水,導致農地慢慢荒廢;加上民國76年左右,五股取締大量違建,十年內陸續有兩千餘家違建工廠遷入柑園,導致目前柑園存在民舍與違建工廠雜處的現況。簡易的區辨方式,就是外部具磁磚的多是合法民舍,沒有磁磚的建物或是鐵皮屋多是違建;但也因為農地出租廠用獲利頗佳,一分地約300坪,租給人家每月大約有9萬元租金,因此柑園整體社區經濟狀況並不差,也仍保由鄉下濃厚的人情味。

例如,王校長去年暑假先是收到鄰居學生送來兩條絲瓜,不經意的跟學生說「你阿媽的絲瓜很好吃」,結果每天總是看到門口放置絲瓜,一個暑假下來,包括原來那兩條,王校長大笑著說「整個暑假總共吃了67條絲瓜」。另外,走在社區裡,常常有這樣的對話:「校長!某某人妳認識嗎」、「認識呀!他是我的學生」;「啊…他是我爸爸耶…」、「喲…那他有沒有跟妳們說,他當時在學校…」。要不然就是,阿嬤急切的拎著孫子到福慧學堂來,「校長!校長!我這個孫子拜託妳啦…」。對話中糾結不同世代、以及聽似複雜的人際關係,對於外人而言可能有點時空錯亂的不解,但是在王校長精準的記憶中,這些繁複的人名,卻都是她數十年生活中真實互動過的學生和家長、或是鄰居與友人。

在了解社科院USR關注老年、身障、婦幼、以及原住民等社會弱勢議題之後,王校長也一一分析了柑園社區存在弱勢的多樣性。例如比率算高的外配,她們 夫家或許經濟情況都不壞,但是在語言以及文化仍有隔閡之下,心情並不自在;而社區也面臨老化,尤其老人健康逐漸惡化,因此老年的健康促進與活動辦理也可以加強。王校長逐一分析了這些弱勢者,在目前社區中所處的情境,以及背後不容易被見到的家庭情境和內在心情。

目前王校長以一己之力推動的「福慧學堂」,則是著重在國中生數學的課後陪讀,因為小六至國一之間數學概念的轉換極為關鍵,如果沒有跟上,未來後續的數學將很難全部理解;尤其如果能夠在暑假好好的學習補強,就會讓學制之間的銜接不會中斷,學生也會提高信心,也證實這樣的努力的確可以幫助學習落後的學生。因為與學校保持良好聯繫,因此小六的老師也會推介學習落後的學生過來,運作的方式並不是在強調教學,而是在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習慣養成,目前約維持有20名國一和國二的學生,依程度分組來運作;也有兩位北大的工讀學生在學堂協助,工讀費用則是比照學校兼課老師,每小時就有360元,而週六則是安排去社區踏查和騎車等等戶外活動。

由於柑園國中即將成立四十周年,大家也在探討二十幾年前曾在柑園國中推動的教育創新,以及社區營造對於學生的長遠影響,因此王校長也正在訪談這些成年的學生,希望從學生的回顧以及職場上的比對,了解當時國中教育對於他們的影響究竟為何?也鼓勵北大研究所的學生,未來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一起合作研究。回憶起當時在柑園國中的創新推動,真的是多元而有特色,例如學生扮演實習訓導長的角色學習、自主討論並且共同落實決定的班會制度、每週六小時豐富的社團課程、外縣市的參訪等,以及整合了服務性、藝術性、以及文化性的學習設計,即使在二十年後的今天,至今聽來都仍是如此創新與充滿熱情。

雖然如此,對1993年當時文建會推動的社區營造政策,王校長也提出客觀的反省,的確大家在最初的十年都十分努力,但現在回顧起來,仍是有點過度動員,加上各界急於展現成果,也使得社區容易產生疲累。相對社區營造在埔里的開枝散葉,以及在新港的連結產業,柑園著重教育乃撼動「人心」之華,平實而看似緩慢,此刻也在柑園看似未見,但種苗已深植在二十年前柑園國中學生的心中,教育理念如何內化為人格與習性,畢業生如何發散到百工各業,也到了令人期待開花結果之時。

兩個小時,讓我們認識柑園,也了解福慧學堂的運作,更見證了王秀雲校長二十多年來在家鄉的努力。作為台灣第一位女性的國中校長,王校長不僅屬於柑園,也創造了以教育進行社區營造的全國典範,我們不僅要向這位前輩與教育家致敬,也要從柑園過去的在地經驗中,繼續探索未來大學與社區合作共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