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在地拜會(9)—得其門訪「生才建設何溪泉總經理」



社科在地拜會(9)—得其門訪「生才建設何溪泉總經理」

社科院USR計畫執行半年以來,目標之一即是要在北大與社區之間,建立合作協力的介面。北大的校門每天敞開,居民也可以自由進入校園,但是我們走出北大校門,面對的卻是茫茫的社區,看似四通八達的道路,閃閃爍爍的紅綠燈,究竟左轉右轉?社區在哪?居民是誰?他們有甚麼需求?他們怎麼看待北大?社區的力量、社區的意見領袖在哪?我們又如何接觸?如何對話?都是未解的作業。

經過半年來的探索和期待,社科USR計畫也已經進行了8次的在地拜會,每一次都有收穫,每一次都能回應我們部分的關切,但是對於整體社區動力、核心網絡、以及歷史脈絡的理解,卻非長期居住或是投入社區的我們所能掌握。但在3月15日週三下午三點,由社科院曾敏傑院長偕八位研究生拜會生才建設公司何溪泉總經理,在何總經理盛情邀請師生進到私宅會晤之後,我們「終得其門而入」,既看到了社區在地指標性人物長期的努力與思維,也看到北大走入社區的管道與機會,誠是令人興奮的階段性突破。

認識何溪泉總經理也是偶然,在社工系劉素芬和張菁芬老師的規劃下,於1月4日和5日兩天,辦理了「老人社會工作」和「社區發展」課程的成果發表,內容包括了彩繪人生、社區實踐、以及世界咖啡館。其中也有各地來的社區協會幹部分享經驗,而何溪泉總經理即是少數報名的在地社區人士,更難得的是–他參加了一整天的課程。另外劉素芬老師又在3月8日舉辦了一場USR的在地論壇,邀請劉銘和李淑楨談「人生逆轉勝」的生命經驗敘事,何總又是令人感動的全程參與。

而在何總閱讀過社科院USR「鳶山下的社會實踐」初稿後,更是親自來到社科院與曾院長有過兩次的深入討論,也聚焦在大學與社區如何互動的核心課題之上,同時也表達他所成立的人可生命教育基金會,願意贊助USR的「部落兒童走讀未來」計畫,這也是上學期由郭貞儀同學在USR課程中研發的一項企畫案。故事發展到此小結一下,社科院USR計畫經過半年來的在地探索,終於首次遇見在地人士如此用心研讀USR計畫的內涵,同時有能力、也願意支持這樣的構想,也讓我們想到「德不孤、必有鄰」的古訓,先賢誠不欺我。

3月15日週三下午三點,曾院長帶領8位社工所研究生拜會學成路上的人可基金會,何總經理彷彿已經知道社科院USR計畫未來將遇到的困難,因此也提前主動邀請一位他的夥伴與好友–王秀雲校長,一起為我們解惑與指點迷津,讓我們更感到何總的前瞻與用心,因為王秀雲校長投入柑園的社區營造以及教育創新,已經有二十餘年的時間,而且是成果斐然,同時精神令人感佩,也是最有資格來指導USR計畫的在地意見領袖。王秀雲校長於1992年擔任柑園國中的校長,不僅是全國第一位女校長,更將升學率為零的學校辦成一流的學校,又籌備桃子腳中小學校長,結合社區營造與教育,是我國社區總體營造的前輩與傑出教育家;退休之後仍自辦小學堂,持續投入在地教育與社區公益,為受家長、老師、與鄉親敬重的實踐家。

熱情爽朗、精神奕奕的王校長,從當時桃子腳國中小借用社科院地下一樓辦學開始談起,詢問了USR計畫為何要成立NPO?NPO的宗旨與目標?夥伴在哪裡?夥伴如何共事?社區事務的特性與困難?以及她過去經營NPO和社區營造的經驗。尤其是她也十分看重實踐過程的素材,更是鼓勵研究生應該從中進行研究。

誠懇篤實的何總經理,則是分享了他在事業經營上的理念,以及說明人可教育基金會的運作與現況。同時他也就作為社區常住居民的角度,分析了社區經營的困難、社區的動力、以及在地社區營造的歷史脈絡,這些資訊都可直接協助USR計畫更貼近對於在地的理解。此外,他也從企業管理者的角度,關心青年的職涯發展與成長,給了現場同學即時的建議;更從贊助者的角度,提出對於計畫、執行單位、成效、以及責信的看重。社區事務的推動雖然不容易,何總則認為經過必要的磨合,夥伴自然就會浮現,夥伴貴不在多,而是貴在能夠發展共識與默契,再加上組織間的相互協力,堅持理想、長期效益自然出現,他也樂見北大USR願意與社區共同創造意義與價值。

會中,我們享用了何夫人為大家特別烘焙的荔枝麵包;不加糖,只是天然的荔枝,雖原味,卻勝甜美。社會實踐無須高論,也無須浮華,只要用心素樸,持之有恆,見今之校長與何總,期未來之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