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USR學生觀點--「認識在地、改變自我」社工碩二 蔡佩君



社科院USR學生觀點–「認識在地、改變自我」 社工碩二 蔡佩君

當初會想修「社會倡導與充權專題」這門課的原因,是因為在暑假實習過程中發現,面對現今許多的社會議題與弱勢族群來說,社會工作者如果只是單純以經濟補助、物資補給、就業媒合等等方式來協助他們的話,其實對服務對象及所關注的議題,其實沒有多巨大及深遠的幫助,因為這些方式只解決了表面問題,即治標不治本;因此感於倡導能修正或創造新的體制、或意識的重要性,因而才修習此課程。

在社科院社會實踐(USR)的計畫中,如實體會與了解到制度與意識的創造與改變真的很困難;從一開始的計畫構想、找尋合作對象、參訪、溝通等等,這重不間斷與修正的過程,實在耗時和耗力。所以謝謝老師帶著我們實際行動,以及願意與學生做討論、聽取學生的想法,以致我才能領會到–倡導與一般社會工作的差異性,也理解倡導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隆恩埔國宅的「募書到部落計畫」是我們學生跟老師意見最不同的一次,在課程討論中,學生們的疑問多是幫國宅募集童書、並建立圖書室,真的是這群國宅原住民兒童的需要的嗎?而這計畫是否有跟他們討論過。我們學生會有這些反應與問題,是因為社會工作教導我們要把案主需求放在首位,另外我們對原住民也有既定的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就是不愛讀書或不擅長讀書,對體育和音樂比較在行,因此與其給他們讀書的環境,不如好好發揮他們在運動與體育的特長。但後來逐漸明瞭老師對這計畫的構想,加上與兒少希望協會的社工人員分享與討論後,認知到隆恩補國宅住戶與兒童的狀況,故對原住民的既定印象也才有轉變,因此能肯定此計畫在確保與維持國宅兒童在教育上的構思,以及期望國宅兒童能與原住民文化除外的社會有所連結與交流。

透過參與社會實踐計畫之後,我體會到在某個城市讀書,不應該只把自己侷限在校園的圍牆裡,應改要放寬自己的身心去認識你所處的地方,如果在還未上這門課前,問我對三峽的了解有什麼,我只會說三峽老街、祖師爺廟、金牛角。很感謝因為USR計畫,我們有幸去三峽的農會、區公所、警察局、李梅樹紀念館等處拜訪,我真心覺得校外有好多東西、好值得我們去做探訪和學習,而這些都是在校園有限框框裡學不到的社會議題、人文風情、歷史脈絡等等。

另外亦讓我發覺到–想要為地方做些什麼、是人人都可以的,只要你有一顆想要付出的心。以前我都覺得自己沒錢、沒能力、也無法為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但看到許多老師、學生、校外人士為這計畫所做的努力後,我再也不那麼認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