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USR學生觀點--「走出教室、探索社區」社工碩二 蔡珮琪



社科院USR學生觀點–「走出教室、探索社區」 社工碩二 蔡珮琪

起初以為修曾敏傑老師這門「社會倡導」課,不外乎就是會和一般課程一樣坐在教室中,不斷地導讀、討論,也懷疑這樣的學習方式該如何讓學生跳脫教室,走到社會現實中來做實務性的社會倡導工作?直到真正開始參與這門課後才發現,原來修課可以這麼不一樣。

老師告訴大家,要做社會倡導,就一定要走出教室看看社會的各個面向,老師以自身創立罕見疾病基金會的經驗,和大家分享著從無到有的過程,從草創期的艱辛,到成熟期的穩固。讓人感受到整個過程的不易,但社會倡導的意義與價值卻涵蓋在其中。

因為教育部的USR計劃,讓承接此任務的老師,剛好有這個機會帶領我們走進社會(社區),以北大社會實踐為目標,讓我們參與了USR計畫,也有了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一開始的工作,就是從認識北大周遭的人事物開始,從北大周遭的機構與服務單位開始,老師安排我們以實地參訪的方式,來深入了解三峽區的資源與需求。每次的參訪我們學習著與民間服務機構和單位對話,了解其服務理念、訴求、需求等,雖然我們並非當地的居民,但我們學習著以多元包容的方式來認識不同的文化與事物。

如果說我們是一匹馬,那這些老師就是一個身披盔甲的騎士,在我們衝鋒陷陣的過程中,引領著我們,讓我們看見社會真實的樣貌;而過程中的山河、花草樹木、陽光、建築,就是這些周遭的資源。我們該如何促進陽光灑落在花草樹木上使其茁壯?我們該如何引導山河灌溉這片土地?都是我們在過程中的任務。我們的角色並非一個上位者,而是促進者,我們利用己身的能力來協助這些資源間的交流。

透過社會實踐的機會,讓我們來服務社會的人事物,我們學習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對話方式來認識這個社會,在思想激盪的過程中,我們看見了許多的社會面貌,也學習著不同任務型態的單位間如何經營著自身的任務。過程中並不會一切順遂,但必須要想辦法解決,如同花草們努力向上爭得陽光一樣,因為唯有這樣的努力,才有辦法活得更茁壯。

經過幾個月的實地訪查,並與不同單位間的對話,我逐漸了解了社會倡導不只是要為社會發聲,而是要深入地了解與認識後,才能有更多的思考模式來認識這個社會,方能妥善地替其找到最適合的服務與資源,這是一個需要長時間規劃與投入的模式,因為其所涵蓋的價值是需要被人永續地傳承,一切都是要磨合與重整,過程辛苦,但成果一定不會讓人失望的!我們也期待著爾後進一步成熟後的成果,會是那不一樣的視野;不一樣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