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USR成果--曾敏傑老師從「社會倡導」到「社會實踐」



社科院USR成果–曾敏傑老師從「社會倡導」到「社會實踐」

社科院因為接受教育部USR計畫的補助,為了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因此投入弱勢關懷與在地實踐。而為了發揮師生投入的能量,因此計劃結合課程,由老師帶領學生在課程當中邊做邊學,一方面增加課程的豐富性與實用性,同時也讓同學們可以更深入在地社區、貼近弱勢、並且學以致用。

曾敏傑老師在社工碩二開的「社會倡導與充權專題」,過去一直都是以課堂靜態的講授為主,但因為USR計畫的緣故,這個課程也嘗試做了實驗,將整個班上同學組織成為「USR計畫的辦公室」,也將口頭的社會倡導,轉換成腳踏實地的社會實踐。一個老師加上七位研究生,集體角色扮演作為計畫的核心成員,每週監測計畫的進度、討論計畫的得失、並且研發未來可操作的方案。而為了達成這些目標,並且馬不停蹄的拜會了八個在地機構與組織,同時七位同學也完成七項值得繼續探索執行的合作提案;一個學期下來,可說是忙碌緊湊,但也豐富精彩。

在學期已經結束之際,回顧在去年10月6日開學之始,我們在校院網中登載一則「當北大遇見北大」的報導,這一篇文章也正是介紹我們第一次踏出校園,拜會在地機構的第一個故事–北大派出所。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則報導中,也揭示了我們對於這一堂的規劃與期待。

「為了先驅性的走在計畫前端,發想研發USR計畫的可行策略與操作方式,社工所碩二『社會倡導與充權專題』的同學們,便將這個學習平台設計成USR計畫的智庫,大家角色扮演、集體成為計畫的智囊,希望學期末能有研發成果可以更細緻勾勒出北大USR的長遠架構。於是開學至今,我們討論了USR為何需要成立NPO?要成立何種法人類型的NPO?學生社團可以在USR扮演怎樣的角色?USR如何運用傳播行銷?最近幾次的討論,我們觸及了在地社區有甚麼需求?北大特區有甚麼特性?USR計畫可以和在地的誰合作?於是我們知道,該是走出教室,進入社區看看問問的時候了。」

期末回顧一下,我們還真的有按表操課,也有達到預期的目標,讓社會倡導從教室走入在地實踐,也讓批判變成具體的行動,雖然只是小小的一步。

這個學期的八個拜會機構,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在地的公部門與資源機構,基本上我們想去認識他們、聽聽他們怎麼看待北大、以及介紹USR,包括了三峽區公所、三峽區農會、北大派出所、以及李梅樹基金會;另一類則是服務弱勢的機構,我們想去建立窗口、了解他們的需求、以及推動後續的合作方案,這包括了懷仁基金會、春暉啟能中心、隆恩埔兒少希望協會、以及桃園女子監獄。這八次拜會的過程、與USR的關聯、以及對於USR的啟發,我們也在校院網中分別登載了八則報導,來跟大家分享。

其中,中秋慰問北大派出所,讓我們更了解鄰居「北大特區」的特性;拜會三峽區公所,讓我們看到三峽區域發展以及資源分派的失衡;探訪三峽區農會,讓我們深入在地產業的變遷;而參觀李梅樹紀念館,則讓我們融入在地人文與歷史時空。我們介紹了USR,而我們也聽到他們對北大的期待以及對USR的看法。

社科院USR計畫關注身障、婦幼、老人、以及原住民,在懷仁基金會我們看到中小型身障機構的運作,也看到社工系志工隊長期的據點服務成果;而在春暉啟能中心,我們則是見證了大型身障機構的跨專業合作,以及組織經營的議題;隆恩埔兒少協會的參訪,讓我們提前認知部落社會工作的困難與文化的敏感;而桃園女子監獄中18位三歲以下(含三位嬰兒)的兒童,更是我們企待媒合資源進行服務的對象。

如今,邵虹的「USR音樂志工計畫」,寒假就要開始運作了;力竹的「社科院志工團計畫」,以及貞儀的「隆恩埔孩子出去走走計畫」,都是接近可行的階段;還有雅薏的「春暉啟能北大烘培屋計畫」、世媗的「農事體驗計畫」、佩琪和佩君的「李梅樹紀念館合作計畫」也都是構想可行,再進一步討論和媒合資源,也都有機會變成具體的實踐方案;真的達到作為「USR智庫」的期待了。

「這個中秋,是北大與北大的初次相遇。在USR的推動下,北大會和更多的北大激盪火花、攜手合作!」。的確,一個學期,一堂課,只是一個起點。但是一位老師,七位研究生,八次拜會,八篇報導,七份發展中的構想;這堂課,對於USR,還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