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USR成果--張恆豪老師推動身障與弱勢者健康議題



社科院USR成果–張恆豪老師推動身障與弱勢者健康議題

社科院USR所關注的四個弱勢人口群,包括有婦幼、原住民、身心障礙、以及高齡老人等,其中有關身心障礙者的服務部分,本學期USR已經嘗試連結在地的懷仁基金會以及春暉啟能中心。其中社工系志工隊持續每週至懷仁基金會服務身障青少年,而與春暉啟能中心可能的合作方案,目前也正在構思及研撰中,希望能深化本校與在地身障機構的長期合作。

事實上,本校也有許多老師長期關注身心障礙的議題,其中社會系的張恆豪老師就是其中一位;張恆豪老師多年來投入身心障礙的教學、研究、倡議、以及政策制定不遺餘力,「身心障礙」也已經是張老師的個人專業特色,更是國內長期關注身障議題的少數學者之一,也累積了豐富和可觀成果。因此本學期社科院也運用教卓計畫的經費,規劃讓USR與張老師開授的「健康社會學」有所連結,希望引導學生關注身心障礙等弱勢者的健康議題,而經過一個學期的運作,相關教學成果也在期末慢慢浮現。

張老師健康社會學的課程可分成三個區塊:1、分析傳統醫療如何看待「健康/疾病」此一二分法可能的限制,並重新將「健康/疾病」置回政治、經濟與社會的脈絡中,檢視整體社會結構對於個人健康與疾病的影響;2、透過不同健康議題的資料蒐集與文獻討論,理解不同社會因素(如階級、性別、族群、環境、障礙等)對於個人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3、透過個人生病、陪病、觀病或照顧的經驗,反思社會結構如何形塑我們對於健康的看法,以及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程度,並從中培養從整體社會脈絡檢視健康議題的視野。

從上述這三個不同的角度切入教學,除了每週同學的文獻導讀和討論外,也進行了四次的小考,以了解同學對課堂內容以及研讀文獻的掌握。另外則是透過邀請外賓來課堂分享,以增加同學對於體制、政策、實務、以及NPO的認識,這些來賓包括有無障礙資源推廣協會的許朝富總幹事、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的發言人滕西華女士、以及臺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所的張心潔教授。他們分別針對障礙、健保、和移民三個領域來課堂上演講,例如許朝富先生說明了「行無礙組織」推動的成果與困難,滕西華女士介紹在監督健保資源分配的過程和兩難,而張心潔教授則分享與移民女工相處的親身經驗。

除了在教室內的學習之外,這門課更將學生帶到國家戲劇院的實驗劇場,觀賞由身障表演藝術家–克萊兒.康寧漢,所演出的《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了解社會對於障礙者無所不在的壓迫,也打破同學們對於「障礙和一般」之間的刻板印象。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張恆豪老師徵得同學們的同意之下,同學們將觀賞的心得整理後回饋給克萊兒.康寧漢的主辦單位,也得到主辦單位極正面的回應,讓觀賞與課程更能對話互動,也提升了教學的豐富性和現實感。

經由課程的仔細規劃,在期末同學們的田野觀察中,也創造同學們與在地形形色色受訪者接觸的機會,也產生了極具在地社會實踐意義的期末報告。例如1、在〈精神病患如何進出醫療體系〉一文中,詳細介紹了精神疾病患者對於自身疾病的認識與理解存在的迥異,還有全然地離開醫療體系的極端困難;2、〈國立臺北大學學生運動員的負傷上陣行為–以社學社工系為例〉一文,則是提及大學生參與系隊時,多會不經意的在球隊表現和自身傷痛中拉扯,最終導致更大的損傷或是長久傷痛的歷程;3、〈女性生理期不規律的就醫選擇:中西醫論述〉在分析–女性面對經期不規律時所選擇的途徑,也發現家庭對於中西醫的認識會直接影響其選擇;4、〈淺談大學女性婦科就診及擇醫行為〉,描述了大學女生在面對婦產科時的疑慮,以及在男醫師女醫師之間的徘徊;5、〈個人自家經營與連鎖藥局之優劣〉則談到,醫藥分業後個人自家經營的小診所面對的轉型與危機。

從上述由個人生活出發所關照的健康議題,可以發現同學們已經不再侷限於課本的理論之中,經由不斷的與受訪者互動,以及與授課教授討論題目的衍伸發展,同學們對於健康的認識已經與學期初完全不同了,也能以更加銳利而且帶有關懷的眼光看待社會弱勢者的健康議題。